我的父母都是質樸的農民,他們用言行教育我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上學時,我就因與人為善、助人為樂而廣受同學的信任,大家有困惑都愿意跟我交流。在大學里,我主修的是商務管理專業,同時我自修了新聞學課程,也正是當時出于對寫作的執著和勤奮,使我對新聞的了解和認識越來越深刻。從大學二年級起,我便把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定格在了傳媒行業,于是,我學習和努力的動力有了更清晰的目標。
面對職業抉擇,不能“溫水煮青蛙”
大學畢業后,我來到一家報社開始了職場歷練。2005 年,我進入《新聞信息報》一專刊從事編輯工作。工作中, 我的積極表現和與人為善,受到了領導的好評,同年被任命為專刊的主編。幾年來,我一直在自己熟悉和熱愛的傳媒行業努力著,盡管工作變動了幾次,但是我的目標依然。
2005 年底,我進入武昌一家雜志社做編輯,雜志社的工作與報紙相比較為輕松,但是事情瑣碎也容易讓人懈怠, 雜志的編稿、選稿、組稿、欄目策劃、校對等環節眾多,審稿采用三審制,校對更是經過五個環節才最終完成,一本雜志的出版可謂是精雕細琢。
時間久了,雜志社的工作變得信手拈來,似乎輕松而又安逸。面對著優越安逸的工作壞境和沒有競爭力的薪酬, 在現實和理想的決斗中,我進行了一場理智與感性的較量, 最終我選擇了離開,因為我不想重蹈“溫水煮青蛙”的覆轍, 我需要一個富于挑戰的環境。
懷揣“傳媒之夢”闖入人力資源行業
去年,武漢納杰人才有限公司向我伸出了橄欖枝,邀請我加入納杰人才的大家庭之中。而此時我已經在傳媒行業有了幾年的經驗積累,考慮到公司的真誠邀請和自己的職業發展,我離開了工作多年的雜志社來到了現在的納杰公司。
納杰公司作為一家專業的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在武漢市場的業務發展迅速。現在已從2002 年成立時的十幾人發展到300 余人的規模,經營額達到千萬元,并且公司開始向全國擴張,去年年底走出湖北在江西南昌成立納杰南昌公司。
進入公司后,我除了做好公司出版物的編輯宣傳策劃, 繼續我的傳媒夢想之外,還要不斷地研究公司的發展戰略, 聯絡溝通公司與外部的公共行政事宜,同時還要提出建設性的建議,為公司領導層決策提供依據。
我充分利用公司報刊編輯及內外宣傳的優勢,對企業和行業發展狀況進行腳踏實地的信息調研,增強了我對企業和行業發展趨勢的認識,同時也找到了工作中的樂趣與動力。
用文化宣傳引領職業發展生涯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現在的納杰也不例外, 誠信、責任、價值始終是公司倡導的文化。企業文化本身比較抽象,需要把它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通過服務細節、對待客戶、社會責任履行,體驗和傳播企業文化。
納杰公司在人力資源策略上采用內聘制度,從組長到主管、從主管到經理、從經理到總監,公司會定期把一些崗位公示出來,鼓勵有進取心的員工競聘。無論是人力資源部、獵頭部還是培訓認證部,所有員工均可以進行應聘和崗位調整,這極大地滿足了員工自身價值實現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另外還通過崗位輪換,給員工在職業發展規劃上提供新的嘗試機會。
信心和鼓勵是對人的發展最好的方式,對于企業員工的流失,企業不能用痛惜來形容,更不能用有色眼鏡去看待流失的人,要用正確的態度尊重其選擇,這也是員工向更高的職業目標攀升所作的一次挑戰,也是我在職業生涯中感受最深的東西。
總結多年來的工作體會,我得出一個結論:夢想與憧憬都屬于未來,最重要的是做好現在。如果暫時不知道自己的發展方向在哪里,就應把眼前的事情先做好,決不能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我在武漢這座城市生活了整整6 年了,也許是幸運使然,在幾次工作的轉換中,我總是遇到貴人。從一開始報社的陳總,到后來雜志社的胡總,以及現在納杰公司的湯總,都是對我有很大教益的貴人,既是良師, 也是益友,他們都在不同階段給予了我人生和事業的極大幫助。在這塊充滿夢想的沃土上,我努力地打拼著,在這個承載著希望的城市里,我的未來清晰可見。
小檔案:
姜永杰,河北滄州人。作品多次在《新華月報》《中國人事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等權威媒體發表,并有作品入選《中國青年2007 年佳作》等書。2007 年起服務于武漢納杰人才有限公司, 負責編輯宣傳媒介及公共事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