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民富之源。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湖北省政府將“幫助3 萬人成功創業、帶動10 萬人就業”列入了2008 年為民辦的十件實事之一。為此, 宜昌市政府制定實施了三年規劃,從2008 年至2010 年, 以“造就千名小老板,帶動萬人大就業”全民創業活動為載體,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創業服務、創業培訓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提高全民創業能力,優化創業環境,全面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工作。
開展八項創業服務,
引導勞動者自主創業
依托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立覆蓋市、縣(市)區、街辦(鄉鎮)、社區四級聯動的創業服務平臺,開展一站式、個性化、貼近式等八項創業服務,為勞動者創業提供一切便利。
開辟專門場所,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務。全市14 個縣(市)區均依托就業管理機構或就業培訓中心,成立了創業指導中心。同時,在三峽人力資源市場增設了創業服務窗口和企業診斷室,為勞動者提供創業政策咨詢、創業項目推介、小額擔保貸款、創業指導、創業問題診斷等系列服務。今年1 至4 月份, 全市共發放宣傳單32000 份, 接待咨詢6000 余人次。
依托街道、社區基層勞動保障平臺,提供“片警式” 貼近服務。各街道、社區對轄區內有創業愿望和具備創業基本條件的人員進行地毯式的調查摸底,分類登記造冊, 做到姓名、住址、聯系方式、失業時間、失業原因、享受再就業扶持政策、擬創業情況等“七清楚”, 積極宣傳動員、推薦其參加創業培訓,并密切配合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培訓機構對培訓后實現創業的學員進行跟蹤服務,協調解決學員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加大創業培訓師資開發力度,提供創業技能提升服務。目前,全市采取送出去培訓、請進來辦班的方式,已建立了擁有35 名具有SIYB 創業培訓資質的師資隊伍, 為開展創業培訓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充實創業指導專家隊伍,提供專業化創業指導服務。在已組建創業指導專家組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人員組織,增聘一批創業明星和熟悉經濟發展的政府行業主管部門有關人員,切實加強創業咨詢指導服務,幫助學員分析、擬定創業計劃書,對學員的創業計劃書進行評估,協助學員解決開業和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勞動者創業把脈診斷、出謀劃策。加強對專家服務效果的調研, 實行專家隊伍動態式管理。目前,在全市建立了由勞動保障、工商、稅務、財政、科技、工會、共青團、婦聯、擔保公司等部門單位和創業明星、企業成功人士以及大學教授等社會各方面專家組成的150 人的創業專家隊伍。每期培訓班均有2~3 名專家到現場指導、答疑。
完善跟蹤服務制度,提供個性化創業回訪服務。各培訓機構采取“訪、談、幫”的形式,主動上門訪問了解創業情況,接受來訪提供創業咨詢診斷,幫助協調解決創業難題,為培訓學員提供不少于3 個月的回訪服務。落實“SIYB 學員跟蹤服務回訪制度”“SIYB 學員培訓及跟蹤服務檔案管理辦法”,為每位學員建立健全《SIYB 創業培訓及跟蹤服務檔案》,實行回訪日志制度,對參加培訓的學員每人進行了2~3 次電話回訪,跟蹤了解創業者企業經營情況,提供持續的咨詢和服務。
廣泛征集投資少、見效快、帶動就業效果好的創業項目,為創業者提供項目推介服務。目前,全市市級創業項目資源庫規模達到2000 個,并分門別類進行整理,針對創業者的實際情況,適時予以推介。3 月份,點軍區舉辦了2008 年春季創業項目展示會,各鄉鎮(街辦)精選的涉及餐飲服務、美容美發、商品零售、裝飾裝修、汽車服務等20 多個創業項目,以獨立經營、連鎖店或專賣店的形式進行招商,其中17 個創業項目被勞動者采用,組織建立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3 個,培養各類經紀人11 名。
建立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創業實踐服務。通過建立創業孵化基地或創業園,為缺乏創業經驗和經營場地的創業者提供一段時期的政策扶持,提高創業成功率。目前,全市采取自建、租賃、資源整合等多種方式建立22 個創業孵化基地。當陽市投資500 萬元建成了臨沮夜市場和壩陵農貿市場兩個創業基地,為城鄉創業者提供免費攤位200 個。宜昌經濟開發區創業服務中心從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入手,不斷加大招才引智和企業孵化培育工作力度。幾年來,該中心工作成效明顯,累計畢業企業已達47 家。2007 年,創業中心新孵化培育了昊然環保、邦友科技、金成機電、電通科技、慧中科技等24 家科技創業企業。
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提供保姆式服務。對返鄉創業人員,按照創業人員投資規模,比照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納入中小型企業擔保基金支持范圍,全程代理各項手續,并視企業情況提供用地、用水等優惠,并優先滿足用工需求。當陽市在159 個村及18 個社區加強創業平臺建設,實施“四個一”工程,即建立一個勞動保障信息宣傳陣地、制定一套技能培訓方案、培養一批創業致富能手、創建一套轄區創業人員信息狀況檔案。成立了創業培訓組、項目開發組、融資貸款組和由市鄉兩級30 名成員構成的創業指導組,幫助創業人員找準項目200 個,李曉敏、秦俊峰、朱心剛、楊杰等一批青年回鄉創業。今年以來,當陽市回鄉創業92 戶,投入資金3975 萬元人民幣, 帶動就業616 人。
實施三千三百計劃,
提升勞動者創業技能
宜昌市勞動保障部門主動協調工商、稅務等部門, 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三峽大學等院校、培訓機構等,全面實施“三千三百創業培訓計劃”,在繼續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創業培訓工作的同時,面向大學生、復轉退伍軍人、殘疾人、失地農民、三峽移民和返鄉農民這六類群體舉辦各具特色的“SIYB”創業培訓班,并積極探索適合不同對象需求的培訓模式, 豐富創業培訓的內容和手段,增強創業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面向城鎮下崗失業人員,依托宜昌市工業技校等培訓定點機構實施“千名下崗失業人員創業圓夢行動”。面向大學生,依托三峽大學等院校實施“千名大學生青春創業行動”,創業培訓在宜昌院校實現全覆蓋;在去年三峽大學成功舉辦大學生創業培訓的基礎上,今年4 月3 日在三峽電力職院舉辦了首屆高職學生創業培訓班,同時根據合約,5 月中下旬, 宜昌市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勞動教育培訓中心將同時在三峽職業技術學院舉辦創業培訓班,在宜院校的高校生在校內就可參加創業培訓。面向創業者,工商部門實施了“千名小老板創業富民培訓工程”,目前已經舉辦培訓班26 期,培訓學員280 人。
開展百名返鄉農民、百名三峽移民、百名失地農民創業培訓試點工作。枝江市、當陽市、遠安縣、長陽自治縣、五峰自治縣開展“百名返鄉農民SIYB 創業培訓活動”;秭歸縣、興山縣、夷陵區開展“百名三峽移民SIYB 創業培訓活動”;宜都市、西陵區、伍家崗區、猇亭區開展“百名失地農民SIYB 創業培訓活動”,各試點縣(市) 區每年至少培訓100 人。夷陵區把三峽移民創業帶動就業工作作為該區2008 年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從創業培訓入手,努力提高移民的綜合素質,促進其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目前已舉辦培訓班3 期,培訓75 人。
樹立百名創業典型,
激勵創業者做大做強
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的作用,組織開展聲勢浩大、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積極引導城鄉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增強創業意識。在各人力資源市場及街道、社區開辟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宣傳專版或建立宣傳櫥窗,廣泛宣傳相關創業政策、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先進經驗和自強自立、奮發圖強、成功創業的典型事跡。通過舉辦百名創業典型評比等活動,樹立培養一批敢創業、能創業、創好業的創業帶頭人,在全市弘揚創業精神,展示創業風采,引導和帶動更多勞動者走自主創業、能力創業道路。遠安縣在電視臺開辟“創業之星”專欄,大力宣傳鼓勵創業、支持創業的新思路、新舉措,并將各社區評選出的創業能人、創業事跡制成光盤,在全縣各鄉鎮、社區巡回播放。市地稅局對“促進再就業,增加納稅人”活動扶持的下崗職工進行了回訪,評選了10 名創業典型,并與《三峽日報》《三峽晚報》等市內各大媒體合作,從“稅收、發展、民生”角度出發,推出“再就業納稅人創業訪談”系列報道, 通過展示鄧春華等下崗職工的創業故事,使全社會形成關注創業、鼓勵創業、扶持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王勇2000 年企業改制下崗失業后,組織部分原企業職工自籌資金成立了宜昌市大成工貿有限責任公司,創辦大成工業園。由于資金的缺乏,其生產經營活動始終無法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市勞動保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大成公司幾年來累計享受了190 余萬元人民幣小額擔保貸款和服務型商貿企業認定等再就業優惠政策。目前園區內已引進各類型中小企業23 家,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80 人,王勇也被評為宜昌2006 年度經濟人物,受到市政府表彰,大成公司終于成就了大事業,其事跡在宜昌廣泛宣傳。作為創業成功的典型, 王勇把希望、夢想和信心帶給了更多的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