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某時尚雜志記者打電話約我到一家咖啡館聊天,我欣然答應了。當我見到她時,她正坐在角落里,用筆記本電腦寫稿。我知道這美女很會享受,卻不知道她在咖啡館里工作。她說:“在這里工作既安靜又方便,雖然雜志社里也可以上網,可我還是喜歡經常到這里來干活兒,半真半假做個NOCO吧!”
你若是在咖啡館里碰見有人面對電腦獨自飲著一大杯咖啡時,可千萬不要把他們和閑人混為一談。這些人都是正兒八經在賺工資,只不過把辦公地點搬到咖啡館里罷了。人們把這些在咖啡館里一邊喝咖啡一邊辦公的人稱為NOCO族(No Office,Cafe Office的縮寫),每個咖啡館都是他們的辦公室。
“咖啡是熱的,上網是免費的,時間是自由的!”這些NOCO一族口中的宣言,讓人無法抵御這種辦公方式的誘惑。很多人想象整日閑坐在巴黎街頭咖啡館里的人,不是藝術家就是思想家,現在NOCO族就是在咖啡館里“思想”。樟良被朋友戲稱“咖啡館坐家”,以前他也是SOHO,但是長期下來,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效率因為缺乏自律在嚴重減退。工作時間不是在網上跟人東拉西扯,就是看八卦新聞,結果到了晚上,工作還是一張空白紙。一次偶然的停電,家里沒辦法上網,但又急著發稿,于是他來到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沒想到,從此之后便愛上了這種工作方式。這樣既有在家工作的彈性,又可以遵循正常上下班的規律,最適合像他這樣缺乏自控力的人。他說,在咖啡店里他才思泉涌,靈感特豐富。
以往SOHO族只在家里蹲,NOCO族則懂得充分利用咖啡館免費網絡和幽雅情調的資源。目前國內能夠有條件在咖啡館“上班”的大多是從事工作方式靈活多樣的職業的人,如媒體、顧問、銷售、市場策劃和經紀人等。在一家知名廣告公司工作的許麥,也是一名NOCO族,他說:“比起冰冷和毫無個性的辦公室,咖啡館無疑更加舒適華麗,能夠激發人的靈感。工作的時候沒有老板在背后悄悄地注視你,那感覺別提多輕松了。”難怪如今越來越多的白領和商務人士提著電腦,到咖啡館里單獨工作或者召開工作會議。朋友姜蒿是做市場策劃的,用一句話形容他就是“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去咖啡館的路上”。他說:“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咖啡館里一邊享受陽光,一邊喝著咖啡搞定。收發電郵、網上即時溝通、查找資料、手機與客戶通話……然后把處理好的文件丟給附近的復印店,順便在去開會的路上取走,完全不耽誤工作進度。”這就是在咖啡館辦公的NOCO族的工作方式,看起來一點兒都不比在辦公室上班的人效率低。
嘉美是一名美容顧問,一般每星期有三天時間在咖啡館里“上班”。她選擇工作日的白天到這里工作,因為這個時段咖啡館的生意相對清淡一些,沒有人聲鼎沸的嘈雜。她經常會在那里碰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大家互相點點頭或是交換名片,不知不覺就形成新的人際圈。她還經常帶客戶來這里,在這樣的環境下更利于溝通交流。嘉美說,咖啡館有個特別的好處,就是沒有令人頭痛的“辦公室政治”需要解決,圈內人際關系往往都比較輕松單純。而且由于圈子中都是不同興趣和職業的人,更容易碰撞出新鮮的工作創意,甚至帶來生意業務。
而一些中小型公司的雇主也希望他的員工當當NOCO族。裝潢設計公司經理陳淼介紹,他的公司雖有數十位設計工程師,但真正辦公面積只有不足一百平方米。只要工程師們有定時定量的“產出”,在咖啡館辦公顯然比擴大公司辦公空間要劃算得多。
盡管沒有了傳統辦公室的死板和虛與委蛇的插科打諢,在咖啡館“上班”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一位鉆石級NOCO族阿昆說:咖啡館“辦公室”也有它的潛規則,小費要給大方點兒,你要是不識相,可別怪服務員不客氣。還有就是工作成果,喝咖啡也好,果汁也成,老板和客戶需要的“作業”必須按時“上交”,否則很快就沒人為你的咖啡買單了。另外,想做一個合格的NOCO族,還要注意自律,手機和電腦最好都設置成靜音,免得干擾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