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3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就提出,要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我國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的現代化。怎樣才能實現教育現代化?只有繼承與創(chuàng)新。繼承,就是繼承和發(fā)揚我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創(chuàng)新,就是在繼承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世界一切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
任何國家的教育都離不開本國和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教育原本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它又有著自己的特點。教育的本質就是傳承文化,創(chuàng)新知識,促進人的發(fā)展。教育對文化起著傳承、選擇、改造的作用。教育傳承文化,不是把傳統文化一股腦兒地傳下去,而是根據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要求加以選擇,把優(yōu)秀的、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傳授給下一代,擯棄不符合時代要求的腐朽的文化,這就是通常說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還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具有時代精神的新文化。
中國教育源遠流長,中國教育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對中國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其優(yōu)點有以下幾個方面:(1)重視教育,把教育作為立國立民之本的教育價值觀。《學記》開宗明義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修身養(yǎng)性,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2)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教育價值觀。總是把德育放在首位,首先教育學生做人。(3)“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孔子在《論語》中說:“有教無類。”后人馬融解釋說:“言人所在教,無有種類。”就是說,人在于教育,沒有優(yōu)劣之分。(4)重視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5)學思結合的教育方法。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把學和思辯證地結合起來。此外,還有啟發(fā)式教育原則、教學相長原則等,都是值得今天繼承和發(fā)揚的寶貴教育遺產。當然,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落后的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例如,重男輕女的思想、學而優(yōu)則仕的教育價值取向、重經典輕技術的思想以及提倡服從、壓抑個性的教育思想等等,需要加以分析批判。
中國現代教育制度是從引進西方教育制度發(fā)展起來的,自然滲透著許多西方文化思想。一百多年來,我們接受和吸收了許多西方國家的教育思想和經驗,近30年,各種教育思潮更是蜂擁而入。如何鑒別、吸納,并使之本土化,內化為中國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值得認真對待的問題。我們也要采取傳播、選擇、改造的態(tài)度,對外來文化加以鑒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和我國教育傳統相結合,形成新的教育傳統。在當代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的國際化不可避免。教育要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密切關注世界教育發(fā)展的大趨勢,積極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借鑒世界上先進的辦學經驗和管理經驗,促進我國教育現代化。
記得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1921年考察美國教育時說過,中國孔墨教育含有三種性質,一是專門教育,二是陶養(yǎng)德性,三是社會教育;理想的教育應包涵中國傳統的孔墨精神,加之英國之人格教育,德法之專深研究,美國之服務社會等。也就是說,要在繼承我國優(yōu)秀教育傳統的基礎上,吸納各國之所長。這個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重視借鑒外國的教育理論和經驗,而近幾年來,更加強調我國的優(yōu)秀教育傳統。把外國經驗和本國經驗結合起來,我們就能夠創(chuàng)造新的教育傳統。在這方面,各地有許多經驗,開展討論和交流,定會開闊思路,促進我國教育的現代化發(fā)展。
責任編輯: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