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不但是家長和社會對優質教育的期望與要求,更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多年來,中關村一小重點在校本教研機制上不斷創新,創設了多維度的校本教研空間,實現了教師的自主發展。
一、實施“教、學、研”同期互動,創新校本教研模式
新課程改革五年來,學校在總結以往校本教研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教育發展改革的需要及中關村一小教師自身的特點,逐漸形成了一種更加有效的促進教師自主發展的校本教研模式,即“教、學、研”同期互動。“教、學、研”是教師職業生活的組成部分,是教師的生存方式。“教”即教學,這既是教師活動的場,又是教師生活的內容;“學”即知識的擴展,這是教師通過學習來實現的;“研”指教學研究,這是教師自主發展的運行過程。三者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的關系,教學和研究促進教師學習,學習又促進教學和研究。
1、課例研討——更加關注教學細節
課例研討是中關村一小創新的一種教研模式,一般圍繞一堂課的課前、課中、課后的實際問題展開。學校陸續開展了“如何提高小組合作的實效性”、“什么是有效的課堂提問”、“如何運用評價語言”等研討活動,同時采用同課異構(一節課多人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設計)和階梯式(每次研討改進后再請另一位教師上相同的課)研討方法,引發教師思想上的碰撞,讓教師在集體研討中進行對比改進,提升教學理念。
2、專題研討——基于教學問題的解決
學校指導教師開展專題研究,分析教材的特點,分析學生的特點,分析自己的課堂教學,確立以問題為本的專題研究,進行問題研究方法的指導,使教師的教育科研真正與自身的教育教學工作相結合。例如,針對青年教師課堂調控能力不足開展的“如何處理預設與生成”的專題研討等。
專題研討的過程可分為以下步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針對問題學習相關知識—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實施干預—收集改進信息—總結反思問題解決的效果—調整解決方案—進一步實施干預—進一步反思、總結—引發新的研究問題。采用基于問題的專題研究,既解決了教學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又提高了教師的研究水平,同時也滲透了教師間的合作,在不斷的推理、學習、實踐、反思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使教師逐漸從新手向專家過渡。
3、主題論壇——探究教育問題的本質
學校圍繞“學生需求”這一主題開展了“了解學生需求——做學生喜歡的教師”、“關注學生需求——提高課堂實效性”、“回應學生需求——做研究型教師”、“研究學生——教師發展的起點”系列論壇活動,收到了可喜的成效。學校分學科、分角色(家長、教師、領導)剖析了學生心理、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需求,從讓學生喜愛課堂教學到真正以研究的態度改進教育教學行為,體現了對自我認識的不斷提升。
二、開展伙伴互助行動計劃,創新校本教研方式
教師講座、伙伴互助是引導教師主動發展的有效途徑。2007年初,學校提出了“伙伴互助行動計劃”,該計劃從三個層面展開了教師間的交流互助學習。
1、教研組內學科教學層面的研討式互助
根據學科教學中教師們反映的普遍問題,學校開展了“今天我主講”系列主題教研活動。活動主題由教師自主選擇,每個學期一個專題。一人主講,大家討論,在討論結果的基礎上。第二次由另外一位教師主講,大家再討論,如此循環。每學期,教研組內每一位教師至少要有一次的主講機會。
2、面向全體教師的梯隊網絡式互助
為了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學校提出并逐步推進中關村一小“4321”工程,即特級教師帶徒4人,市級骨干教師帶徒3人,區級骨干教師帶徒2人,中心級骨干教師帶徒1人。使每位教師都成為“互助網絡”上的一個連接點,通過網狀連接,每位教師既能獲得伙伴的幫助,也能為伙伴提供支持。
3、教研組間打破學科界限的橫向專業化互助
各教研組根據自己的專業優勢面向其他學科的教師開展專業性講座。不同學科的專業性講座使一小的優秀教師資源得以更充分的利用,而且講座的內容來自于教學一線。又在新的層面回歸一線,從很大程度上講,更貼近一小的實際情況。
這項活動最重要的不是現場的講座,而是在講座準備的過程中,每一位教師都能夠主動學習和整理相關的理論,主動審視和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主動聆聽和接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在參與的過程中,真正實現自身的發展與提升,真正享受到成長的快樂,從而帶來課堂的改進和學生的發展。
三、成立三個中心,創新校本教研制度
學校校本教研離不開教師發展、課程研發、學生成長這三大項工作。五年來,中關村一小在這三個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與實踐,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進展。為對新課程改革下學校校本教研工作進行更深層次的梳理與調整。學校于2007年10月成立了“教師發展教研中心”、“校本課程研究中心”、“學生成長服務中心”。
1、教師發展教研中心
教師發展教研中心以促進每一位教師的發展,為每一位教師的發展服務為中心,努力做到教師教研與教育教學相結合,教師教研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教師教研與課題研究相結合,注重學歷更注重學力,注重理念更注重行動,注重個人更注重團隊,注重眼前更注重未來。
教師發展教研中心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提升學校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建立教師發展資料庫,對教師發展現狀做出分析,為教師發展及學校工作提供參考;完善已有的教師培訓內容,并建立相應制度,形成規范化管理;每學期組織名師課堂,組建中關村一小專家顧問團,聘請專家學者定期到學校為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出謀劃策;請專家對教師的論文、教學反思等進行現場一對一的指導,逐步提高教師的寫作水平;推薦教師優秀文章在相關刊物上發表或參賽等;加強對教師培訓等方面的檔案資料的整理。
2、校本課程研究中心
校本課程研究中心的成立,整合了如教材編訂、學具開發、課堂評價、教學實施等各個環節的教學資源,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財力、智力等方面的浪費,不但為進一步完善學校的課程設置。建立科學、多樣、富于特色、適應學生需求的課程體系奠定了基礎,更為教師自主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了切實的指導與制度上的保證。
3、學生成長服務中心
學生成長服務中心的成立,是對小學生自主發展教育實驗研究的繼承與發展。學生成長服務中心將學校原有的后勤處、德育處、大隊部、食堂整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更加便利的成長條件。其工作重點是,一方面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方面側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培養,關懷學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文化素質等方面的教育,使德育工作更有人情味;另一方面為學生成長服務,在學習和生活中盡可能給予學生支持與幫助,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需求。
“三個中心”的成立,既是新課程背景下學校校本教研工作在認識與實踐上的跨越,同時也是一個新的起點。從這里開始,中關村一小的校本教研將更有方向,更有動力,也將更具挑戰。
責任編輯: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