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無錫去東林書院都要去東林小學,每次去東林小學也都要去東林書院,因為這古代的書院和現代的小學原本是一體的,盡管數年前無錫地方政府專門建了新校舍,將小學遷出,但在東林小學依然可以感受到濃郁的東林之風,當年東林學子秉承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精神今天仍然是東林小學的主要辦學宗旨。
走進東林書院和東林小學,雖然眼前的景物有古今之別,但其內在的蘊含是一脈相承的:書院的牌坊、孔廟、園林、廳堂、亭臺、廊榭、曲徑、泮池等斑斑駁駁、盡染滄桑,然傳承“大道”的精神和傳統似乎仍具有穿越時空的影響和魅力,感動著每一位前來拜謁和追思的后人;東林小學的面積不大,但活力四射,校長、教師和學生們的精神面貌都是健康向上的,其開闊的視野和求實求真的精神與東林先賢如出一轍。
中國的書院源于中國古代的私學和百家學派,也受到佛教精舍的影響,最初出現于唐末,在宋朝已有了享譽古今的四大書院。歷經宋(遼金)元明三朝近千年的歷史,遍及全國各地的著名書院很多,但東林書院能卓爾不群,享譽全國,是與其成員對書院精神、文人責任和學術獨立的堅守分不開的。
東林小學早年運營于東林書院之內,在其傳統中也必然有東林書院深刻的烙印。走進學校,東林先賢的理想依然激勵著今天的師生,他們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充滿活力的精神在同類學校中也是極為突出的。全校上下在教學和工作中似乎有千年的書院精神支撐,其所做的諸多改革,包括校本教材編寫、學習環境建設、教師校本研討、學生自主學習、挖掘無錫地方文化和東林書院傳統、汲取陶行知教育實驗成果、運用名人校友的感召力影響學校文化、改善教與學的現有模式,已經形成了學校突出的特點和風格,不少教育界的同行與領導來到無錫都慕名前往,從某種角度看,在東林小學的身上還可以看到東林書院的影子,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教育的創新活力。
從書院的產生到東林書院曾有的如日中天的影響,再到今天仍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仍在不斷探索進取的東林小學,古今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具有多方面的異同。但是,直至今日以至在未來,人類文明的遺產、文化教育的傳統、教師和教育機構的職責、教育面對的最基本的問題等,從原則上是沒有根本改變的。從另一個意義上說,當年東林書院創造的“院本”文化。不僅有其獨特性,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教育界的普遍認識水平,是那個時代文化教育精神的結晶,也是今天的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必須注意挖掘和借重的中國“原創”的文化教育資源。
中國的教育要發展,中國的學校要辦出特色,在過去一百年中,努力學習發達國家的教育經驗,將中國教育的傳統視為過往歷史的隨葬品;一場“文化大革命”,繼續全方位地否定中國教育傳統及其相關教育理念的基本價值;在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中,人們才逐漸看到并感受到,學習國外經驗和理論必須與中國自身的教育實踐傳統相結合。如果只以國外的標準為標準、理論為理論、經驗為經驗。則中國的教育永遠不能超越其他國家,更難以超越自我。
中國以往的教育以己傳承大道為己任,但十分重視教育的階段、層次和過程。從小開始就注重通過“灑掃應對”等養成教育培養學習者良好的言行習慣,為每一個孩子日后生存和發展奠定做人、做事、學習、創新的全面的基礎;而不是在小學就講大道理,到成人以后再補基本行為習慣的各種“課程”。對于今天中國教育的教育改革,各種新鮮、先進的教育理念已經被教育界廣泛接受,但如何將這些理念轉化為學生有效和全面的成長,面臨的實際問題比較復雜,過于注重考試分數、教育評價僵化、家長和社會的壓力依然畸形地存在等,都對教育的回歸和探索創新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即便在小學的教育之中。這些壓力和問題也給銳意改革的校長和教師帶來諸多的困擾和無奈。
東林小學在我走訪過的諸多小學中是最有意識將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結合的學校,也是學校文化最和諧并富有創新激情的學校,學生和教師不僅對學校的教育理念——為每一個孩子的幸福生活奠基——高度認同,而且還有豐富的制度和細節加以保障,在常規的教育教學之外,人類文明的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無錫地方文化傳承等,是教師、學生豐富知識、養成品格和提高能力的各種“校本”通道。
雖然,東林小學一樣要面對種種教育界普遍承受的困擾,也經受過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但學校逐漸積淀下來的特色、文化和特有的精神,能使東林小學具備獨立堅守和判斷的定力;全校師生通過改革實踐和校本研究感受到的激勵和內在的愉悅,使之能有面對壓力和困擾勇于創新的勇氣。
在學校的有限校園和清潔的走廊里,一塊塊知識展板、一處處學習園地、一個個蘊含多元教育意義的美化裝飾等,使每一位身臨其境的人都會感覺到學校的豐富內涵和四射的活力。這些獨具特色的學校文化不僅體現了一百年來中國教育改革的歷程和諸多從此走出的科學文化名人的光輝業績,也洋溢著數百年來東林書院的傳統啟示。這樣的學校在教書育人,提升教師、學生全面素養方面,不僅可以左右逢源,而且能夠充滿信心地主動探索。
循著東林書院的傳統,東林小學的教育教學改革并非墨守成規,而是注意汲取古今中外所有的先進的思想和方法,使之成為學校不斷地探索改革的不竭資源。從古至今,啟蒙與成才、學習與生活、實踐與思考、知識與方法、學問和做人、嚴謹與膽識、成家與立業、做事與修養、權利與責任、教師與學生、質疑與創新等等,都是人類的教育傳統留給我們的經驗和寶貴財富,啟示今人關注這些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之中的關系,在解決矛盾和積極探索的進程中,不斷實現人類的教育理想。
在開拓自身創新視野的過程中,不斷翻新的國際教育理論和經驗受到關注,中國自身的有益經驗也是學校銳意改革、和諧發展的主要資源。除了東林書院的豐富傳統之外,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教育改革和著名教育家的探索等,都受到了校長和教師們的廣泛重視。如學校對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借鑒就是典型的例證,而陶行知留給后人最寶貴的經驗之一就是將國外先進的教育改革理論和經驗與中國教育的傳統和現實問題緊密地結合。為此,在他豐富的教育遺產中,既有哲學的思考、宏觀的改革思路,更有細致入微的學校設計、管理實踐、教材編寫、教法創新等,對今天學校的具體辦學有著多方面的啟發和借鑒。作為留學海外、師承西方教育名家的中國學者,陶行知對中國教育的認識和理解是深刻的和有具體全面的教育實踐做參照的,特別在其教育改革和試驗中,運用了許多中國傳統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形式和方法,為我們今天立足本國、立足本地、立足本校進行深入有效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極為有益的參照。長期以來,東林小學選擇了陶行知作為學校改革和發展的榜樣,不僅是學習其具體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借鑒其改革與創新的理念和精神。
可見,在教育領域,許多的理想和追求是經久不息、歷久彌新的,不能輕易地割斷歷史,忽略民族傳統的文化教育遺產;而應站在歷史的高峰上,再向新的高峰挺進,汲取和重視多元文化中我們自己傳統的“本元”,為今后中國的教育教學改革,奠定更為廣闊和堅實的基礎。從東林書院到東林小學,中國文化教育的傳統在今天依然充滿著活力,依然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原創資源。我們深信,東林小學的經驗和道路并非只適用于該校的個案,而應是具備普遍意義的典型,值得關注和學習。
責任編輯: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