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學校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內涵進行了比照,闡述了東林小學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校文化建設的思考。介紹了該校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課程改革;校園文化;學校文化;學校文化經營
[中圖分類號]G40-0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128(2008)11-0019-03
一、學校文化與校園文化內涵之比照
基礎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養人,為人的未來發展打基礎。而人是文化的人,任何人的成長都在一定的文化中進行,文化與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動有著本質的聯系。
因此,經常可以聽到、看到有關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文化重塑的論談。由此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校園文化和學校文化是否同義?
廣東教育學院教育系蘇鴻教授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學校文化重建》一文中指出:“學校文化不同于過去所理解的校園文化,過去所謂的校園文化,通常是指學校中以學生的業余生活活動為主要內容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氛圍,這種定義失之狹隘,很難解釋學校中的各種文化現象”,而“真正意義上的學校文化則是指學校中的主體在整個學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凝聚力的學校面貌、制度規范和學校精神氣氛等,其核心是學校在長期辦學中所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念。”
關于校園文化和學校文化,說法甚多。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一種整體性改革。課程改革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必須具有整體論的視野,必須謀求改革過程中學校、組織、個體三個層面以及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而整合的有效機制是學校文化,在學校發展中,學校文化起著價值引導、觀念整合、情感激勵、規范調節等重要的整合作用。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認為在新課程背景下應倡導的是學校文化建設。我們比較認同蘇教授的觀點,“學校文化”涵蓋了觀念文化、制度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課程文化和環境文化等:“校園文化”則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可以看做是“學校文化”下的一個子系統。
二、我們的思考和實踐
1、經營學校文化,樹立品牌意識
說到經營,人們很自然就想到企業。在《財富》雜志2002年全球500強企業排行榜上,美國企業有197家,居世界首位。凡業績輝煌的企業,企業文化的作用都十分明顯。研究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在美國蔚然成風,企業文化已達到了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程度。為什么美國企業如此看重企業文化呢?美國人有著獨到見解:企業文化是推動企業前進的原動力,企業文化是核心競爭力之一。同樣,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可以說,在未來的競爭中,學校如想立于不敗之地,學校文化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必須用心去經營,學校必須走整合發揮學校文化力的辦學之路。從而實施品牌戰略。我校通過CIS整體形象設計,提升觀念文化。
(1)進行CIS整體形象設計。
我校聘請專業形象設計公司,從理念到學校標志,再到整體布局等進行整體策劃和包裝。專業人員、學校管理層先進行交流、溝通,在對學校整體了解的基礎上公司提供了多套方案,然后呈現給全體教師,教師可以選擇、可以修改、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參與活動中提升了教師的觀念,同時他們與學校管理層形成共同的信念,使學校文化建設具有實際的行動意義。
(2)觀念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內核
不同的管理方式造就不同的學校文化,因此。管理層必須擁有先進的觀念。每星期我們中心組學習時都組織干部學習《成功主管實戰技巧與素養》等企業管理經驗,每次由一名干部提前學習做主講人,為大家講課,最后還結合學校管理工作談自己的心得和創意。管理的經驗是相通的,通過學習,管理層干部增強了角色意識,提高了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并在實際工作中通過案例研究進一步開展管理研究,建設東林管理文化。
先進的觀念是打造學校品牌的前提。
2、繼承發展創新,形成校本文化
每一所學校都有其自身的、特定的文化積淀,是一代代師生的傳承,是全體成員以自己的言行、價值觀、信念、氣質和精神延續著這種文化。因此,我們不能徹底推翻原有的文化,而是應該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提升,惟有這樣建立在以學校內涵發展基礎上的,同時又注意創新的校本文化,才能保持學校文化的生命活力,形成學校文化的鮮明個性。我校注重積淀東林文化底蘊,營造書香文化。
東林小學的前身是東林書院。已經有百年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遐邇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對聯正是其生動的寫照。隨著新的學習觀的形成,閱讀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它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不僅是任何學習的基礎,而且“閱讀升華人格情操,觸及心靈自醒,是最有效的教育——自我教育的益友;對兒童的思想品質、道德情感的陶冶來說,閱讀是最重要的”(中央教科所課堂教材研究所戴汝潛先生語)。閱讀的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我們通過隨機抽樣調查發現,有56%的家庭沒有書房,59%的家庭藏書不足50冊。其中兒童讀物藏書在60冊以下的占90%,讓孩子回家做完作業做練習冊的占55%,7%的孩子有市圖書館的借書證……面對這些現狀,我們秉承先賢遺風,在學校營造書香文化,目標有二:一是營造豐富的閱讀環境,讓校園到處有書香。師生共同閱讀,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發展思考性閱讀,在廣泛地閱讀中長智慧:二是讓書香飄出校園,飄進家庭和社區,親子共讀,享受閱讀的樂趣。現在,我校班班有圖書角,層層有圖書廊。東林小學學生、教師必讀書、選讀書目已基本形成。各實驗班正有計劃地進行讀書方法指導課的研究,各項專題性讀書活動經常開展。自從書香文化工程開展以來,在各位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讀有趣的故事,讀世界經典名著,讀人物傳記,讀詩詞曲賦。很多同學家里建起了小書房。同學們的小手拉起了父母的大手,親子共讀樂融融。讀書已經成為很多同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讀書已經成為生活的一種享受。今年5月,我校舉辦了“東林首屆讀書節”。本屆讀書節安排了豐富多彩的師生活動:一至三年級學生讀故事、講故事,人人爭當小小故事大王;四年級的同學登上演講臺一展風采;五、六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別開生面的辯論賽;每個年級舉行了賽詩會、朗誦比賽、讀書小報、家庭星級小書房評比。在此基礎上評選出了讀書小標兵、讀書指導好家長、星級小書房等。在活動中用高尚引領孩子走進真善美的世界。
繼承、發展、創新是打造學校品牌的必經之路。
3、突破制度束縛,關注師生生命
學校是一個被師生所共同擁有的“生活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充滿人的價值與意義、情感與體驗、交往與實踐,體現人的生命的律動。然而,在功利化的浪潮下,現代學校傾心于知識和分數,師生淪落為分數、制度的奴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被邊緣化。其實,學校最根本的生命意義在于學校全體成員的發展、精神生活的充實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從根本上講,需要我們重建一種關心人的生命價值與意義的學校文化,通過最大限度地促進人的發展。使學校煥發出生命活力。我校凸顯以人為本思想,創設兒童文化。
孩子到學校里學習,是學習文化,它不僅僅是學習“書本文化”,更重要的是學習人的生活方式,包括對價值的追求。要做到以人為本其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就以學校環境建設為例。今天人們的課程觀在發生著變化,那就是不僅關注顯性課程,也開始把目光投向潛在課程,學校環境就是一種潛在校本課程。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曾說過:“潛在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他們不易感覺到的,因而是自覺自愿的,是容易接受的。”以墻壁為例,我們常說要讓墻壁會“說話”是成人要說還是孩子要說?說的是兒童的話還是成人的話?我們對三年級學生做過調查,結果表明。89%的學生對教室現有環境不滿意。我們進行了實驗,請每個學生進行設計,由孩子自己選出滿意的方案。孩子們創意無限:白墻壁上繪上了圖案、廢物利用設計出了失物招領箱、壁掛小書夾、“請給我們排排隊”的提示語……正如歐洲現代第一所新式學校的創辦人雷迪所指出的,學校“不應成為一塊人工造成的地方,專靠書本做媒介,而不與生活相通連。學校應成為一個真實的、實際的、兒童能在該處發現自己的小世界。”
提升人的主體性,是打造學校品牌的關鍵。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條廣告語:“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我想只要用心去經營學校文化而不是一味地去模仿,一百所學校就會有一百所學校的特色,一百所學校就是一百個品牌。
責任編輯:潘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