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青少年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長期以來,大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這項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種種原因。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著與新時期的要求不相適應的方面。
一、現狀
在平時的工作實踐中,看到一批批品學兼優的學生不斷涌現,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與此同時,我們也對為數不少的學生思想狀況差而感到擔憂。他們有的懦弱、自傲、散漫,有的依賴性強、不夠刻苦、自控力弱,有的不懂禮貌、不講衛生、不愛勞動、不能吃苦,甚至言不由衷、表里不一、不講奉獻、只求索取……這不能不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誤。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這方面的失誤是主要原因。
就學校教育而言,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缺乏吸引力。多數時候,教師用單純的說教代替基礎教育。這兩者雖有聯系。但卻不能等同。說教太籠統,形式單調、內容刻板,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學生很難從思想上接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缺乏規范性。教師往往大道理講得多,原則多,口號多,批評多,缺少具體的規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脫節,工作流于形式。其結果往往是,學生雖有所認識。卻不能落實在行動中,言行不統一。
三是缺乏實質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把青少年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才。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為實質性的教育內容選擇合適的載體。但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往往脫離教育目標,忽視實質性內容,片面強調活動形式。追求宣傳效應。這種做法把作為載體的形式變成了脫離實質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的空架子。
就家庭教育而言,筆者認為,以下問題必須正視。
一是重智輕德。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許多家長不顧孩子的智力、氣質、性格、興趣、才能等方面的差異,一味要求孩子學這學那,而忽視了孩子的思想教育。
二是作風專制。有些家長平時不聞不問,等孩子出了問題或學習成績不理想時,又恨鐵不成鋼,動輒打罵,嚴重地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主動進取精神。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孩子變得孤獨、怯懦、自卑。以致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拒絕與教師、父母交流。這樣,不僅家庭教育適得其反,學校教育也收效甚微。
三是包辦代替。有的家長幾乎包辦了孩子的所有事情,極個別的甚至代替孩子寫作業。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樣做,使不少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應變能力和抗挫能力都比較差,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現實生活。
正是由于上述種種原因,使得當前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顯得蒼白無力。某些方面甚至是失敗的。我們必須正視這一令人擔憂的現狀。
二、對策
造成這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脫離實際,沒有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沒有了解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思想實際。要避免這些不足,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此項工作的水平和效果,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切實把握特點,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預見性
當代青少年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興趣愛好廣,信息來源多,加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深刻變化的影響,其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認真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態。科學預測他們的動向,準確把握他們的思想變化規律,不斷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預見性。
教師應從強化行為規范做起,從做人的基本品德抓起,不搞大而空的活動,注重小而實的熏陶,經常用身邊的事,用學生自己的榜樣來激勵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教育他們勤奮好學,尊敬師長,尊重他人。
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教學內容與他們的現實生活有機地聯系起來,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尋求恰當的溝通點,使教學對話有效地展開,實現以今天的生活為切入點,為明天的生活服務的教學理想。
2、創新工作形式,增強工作的連續性和實效性
當代青少年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已由單純的受教育者變成了受教育與全面參與并重的角色。在學校里。學生已越來越多地進行自主學習和自主管理。他們已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順勢而變,改變過去那種說教式的工作方式,努力營造一種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生動活潑、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應平等地與他們交流思想,傾聽他們的呼聲,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能為廣大青少年所接受,使他們真正成為此項工作的參與者和被服務者,而不是受管教者。教師應注重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共通,開展生動活潑的動態教育。
(1)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在小組討論、評價過程中,可以學會與他人分享道德生活的經驗,學會合作。同時,在這樣的小集體的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生命本色也得以彰顯和凸現。
(2)由課內向課外遷移
教師可在具體工作中設置道德觀念,引導學生把問題帶出課堂,帶向生活,帶向家庭,帶向社會,讓學生帶著問題到生活中踐行,磨煉意志,積累生活經驗,完善道德行為。比如,可帶領學生開展春游活動,學生在領略大自然美麗風光的同時,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之情油然而生;可在“母親節”開展“夸夸我母親”系列活動,共同感受母愛的偉大;可在“五一”勞動節帶領學生參觀工廠,讓他們現場感受工人叔叔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體會勞動的光榮;還可在農忙時節組織學生參加農業生產,讓他們親身體驗勞動的艱辛,從而更加珍惜勞動成果……
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對優化我們的教育效果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只有改變工作的形式,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在生活中獲得自我生命價值的體驗和成就感,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即點化或潤澤個體生命,使學生的知、情、意、行達到較為完美的統一。
3、加強家校聯系,增強工作的合成性和一致性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兩種教育形態。它們目標一致,都是為了培養孩子成才,為祖國的明天做貢獻。二者必須加強溝通,加強聯系,使教育內容、教育要求一致起來。教師要了解家長、了解家庭,要規范家訪制度,與家長一起制訂孩子的教育計劃。
家長要加強自身修養,規范自己的言行,并對孩子的智力、氣質、性格、愛好等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手,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發掘他們的潛能,讓他們能主動地學習。這才是引導孩子踏上成功之路的正確做法。
現代家庭應建立新型的長幼關系。父母既不能動輒打罵子女,也不能包辦代替,不要過多干預孩子的興趣愛好,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要小題大做。要給孩子講清道理,使他們明辨是非。平等的長幼關系能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意愿等與父母交流,而這種交流正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家長只有及時掌握孩子的思想狀況、學習情況,才能更有效地對其進行教育。
筆者認為,要達到上述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必須建立真正的家長學校,要制定家長學校工作計劃。定期舉辦家庭教育講座,讓家長及時了解最新的教育動態,真正掌握科學的育人之道,以優化家庭教育效果。
4、優化班級管理,增強工作的光榮感和使命感
在學校教育中,班主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是一個班級的靈魂,是學生效法的楷模。烏申斯基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作為天天與孩子打交道的班主任,應有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應不斷加強自身各方面的素養;應在政治思想、個人品德、價值理念、行為習慣等方面,為孩子樹立榜樣;應以良好的情感、崇高的道德去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從而真正樹立班主任工作的光榮感。增強班主任工作的使命感,真正做到以德育德,以愛育愛,塑造良好的師德和形象。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是一位情感豐富的好教師。他(她)應把情感作為教學藝術的生命。他(她)要善于以溫暖如春的教學氛圍和以人性化為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為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提供幸福的精神源泉。教師要對學生施以情感誘導,給予學生關懷、尊重、理解、寬容,要充滿愛心,要用親切溫暖的語言、飽含信任的目光,鼓勵學生說真話、抒真情,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班主任要善于激“趣”、煽“情”、移“情”,以情動人,以行導人,以德育人。要勤于讀書,勤于觀察,勤于了解;要勤于思考,勤于交流,勤于總結。學生深思明理,教師隨機滲透,使學生在情感上實現理性升華。
此外,班主任要把教育孩子與服務孩子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育融于服務之中,在服務中體現教育引導。要開展扎實細致、深入人心、面對面的工作,時刻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盡可能滿足他們的合理愿望。工作方案的制定、各類活動的實施,要盡量從孩子的實際出發,給他們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也可以使他們獲得成就感。
面對新形勢和新任務,我們只有按照教育目標要求,針對青少年的思想實際,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參與實踐、勇于探索、開闊眼界,才能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責任編輯:王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