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大量的語文教改資料,大凡成功的教改大都是從深入挖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人手,精心探索,持之以恒,最終獲得成功的。幾年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激發學習興趣
近年來,筆者給學生上的第一節語文課,不是講課本上的第一篇課文,而是把同學們學過的精彩篇目放在一起串講,從古到今,由中到外,無論詩歌、小說、戲劇、散文,什么精彩講什么,題目就叫作《語文的魅力》。這節課使許多同學感受到語文這門課程的吸引力。同學們都說,老師講的這一課太吸引人了,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宏大的語文世界中。
當然,要保持這種興趣僅靠一兩節課是不行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興趣可分為短暫興趣和穩定興趣。要將短暫興趣轉化為穩定興趣,教師首先要打破教材常規,以單元為教學體系,講清整個單元的特點,構筑框架。這樣就打破了傳統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式的教學,而由教師引導學生用平時學到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其次要改變教學方法。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和考試制度的改革,考試題也朝考查課外知識和聯系實際的能力方面發展。如果講課不面向實際,僅照著課本和參考書講下去,就會造成學生的知識面窄,運用能力差,教學質量也不會高。最后就是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筆者在教學中盡可能使用現有的教學設備和教具,擴大信息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形成良好習慣
一是預習的習慣,要求學生每篇課文都要進行預習,主要預習提示、課文內容、課下注釋、課后練習四部分。二是查工具書的習慣,要求學生每人都要有一兩本工具書,隨身攜帶,隨時使用。三是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要勾、畫、圈、點、評。四是堅持作筆記的習慣。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筆記能夠提高記憶的效率。筆者要求學生課后重新整理一遍筆記,這樣記憶的效率高,而且還便于今后的復習。
培養各種能力
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主要有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判斷能力、總結歸納能力、聽說讀寫能力等。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培養聽的能力,要貫穿于日常生活和教學全過程。筆者要求學生在別人朗讀或回答問題時,除了能聽出正誤外,還要求聽出讀音、語法、用詞、語氣、節奏、口語等方面的問題,并及時指出。這樣做有兩個目的,一是培養學生聽的能力,二是促使教師上課說話時嚴謹、科學、準確、精煉,可謂一舉兩得。
培養說的能力,主要在學生回答問題或參加語文活動時進行。比如復述、演講、討論、講故事、辯論等。說的時候,一個同學說,其他同學幫著挑毛病,教師作適當講評,時間一長,語言表達能力便提高了。
培養讀的能力。分兩種情況,一是基礎性的,按學號或橫豎排,挨著讀,每人都有機會,要求讀準音,讀正字,使用普通話;另一種是個別性的,遇到優美的散文或藝術性很強的記敘文、小說之類,就讓學生推薦朗讀水平比較高的同學進行范讀,要求語音、語速、語氣、節奏、情感等盡量表現出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來。
培養寫的能力。除大綱規定的寫作練習外,還經常進行片斷練習,包括肖像描寫、場面描寫、行為描寫、細節描寫等,每搞一項活動都要求學生寫感想或體會。同時結合課文進行改寫、續寫、縮寫、擴寫等練習;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書信、通知、電報稿、表揚信等應用文寫作練習。
責任編輯: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