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以育人為己任,教育工作就是面對人、基于人、為了人、服務人。學校管理的根本是以人為本,所謂以人為本,就是珍視人的價值,開發(fā)人的潛能,充分尊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施行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創(chuàng)設和諧、民主、充滿活力和凝聚力的人文環(huán)境。其核心觀點是:人是目的,人是關鍵,人是主人。常言道:人和則校興,心齊則事成。只有團結人心,凈化人心,調動人心,才能萬眾一心。在學校管理中,對教師的要求不僅要講究科學、規(guī)范的嚴格管理,更要講究充滿情感的人性化關懷。
實行教師人本化管理的必要性
出發(fā)點:教育的對象是人,主體也是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在自己的崗位上都是主角。學生的成長、學校的發(fā)展關鍵在教師。教師需要公平合理的報酬,需要榮譽,需要民主,需要關愛,需要激勵,需要享有發(fā)展權、知情權、選舉權、評價權、決策權。
前提條件:當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認為,向真向善向美之心人皆有之。管理者就是要去發(fā)現(xiàn)這些,然后幫助大家壯大和發(fā)展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教師是一支有文化、有教養(yǎng)又極富尊嚴的為人師表的陽光群體。依靠教師,尊重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將教師吸引到學校的管理中來,是教育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
理論依據(jù):當前,黨中央提出以德治國,建立和諧社會成為時代主旋律。美國當代杰出的教育管理學家托馬斯·薩喬萬尼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學校管理理論:道德領導——抵及學校改善的核心。他認為:“學校是專業(yè)的學習共同體,學校道德領導以道德權威為基礎,甄別并確定學校這個學習共同體核心的價值觀,建構學校共同愿景與理念。教師基于責任和義務對其共享的共同價值觀、理念和愿景做出回答,在團隊精神下相互協(xié)作,進而發(fā)揮領導的效能。”他同時鮮明地提出,應將道德領導置于首位,領導角色應重新定位為:領導者的領導。如此,校長不再是單打獨斗的英雄,而是一群領導者的領導。因此,有價值的領導應該開掘團隊成員的情感,呼喚他們的價值觀念,回應他們聯(lián)結他人的需要。薩喬萬尼的道德領導觀為以德治校、人本化管理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顯性原因:當今教師職業(yè)倦怠嚴重影響教師的發(fā)展,職業(yè)壓力威脅著教師的身心健康。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知心,知心要關心。校長應多了解年輕教師的無助,洞察中年教師的困惑,讀懂老年教師的落寞;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待之以誠,為教師減壓。有人說,一流的校長,教師樂意為之拼命工作;二流的校長,他與教師一起拼命工作;三流的校長,自己拼命工作。其真諦就在于能否實施人本化管理。
隱性原因:教師實際上是自由職業(yè)者,是體力、腦力工作者的集群。教師工作彈性極大。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專業(yè)精神、團隊意識,無不影響教育的質量。薩喬萬尼說:“如果將科層領導、心理權威領導或技術·理性領導置于學校首位,那么效率就會成為組織的最高價值,而忠誠、和諧、道義、真理都算不上最高價值。果真如此,經(jīng)營一個死亡集中營和領導一所育人的學校還有什么差別呢?”因此,關注教師情感,實施人本化管理是實現(xiàn)學校價值的內在需要。
現(xiàn)實原因:隨著我國校長職務的專業(yè)化、職業(yè)化趨勢。校長的官本位已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學校管理重在服務、引導,而不再是簡單的下級服從上級,更不是軍隊式的“軍令如山倒”。
深層原因:教育制度是剛性的、冷冰冰的,而工作中的新問題則更多需要柔性管理。于是,在學校樹立友善的、具有支持性和養(yǎng)育性的“母親”形象,而不再是集權的、軍閥式的“父親”形象,成為把學校轉變成學習共同體的當務之急。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首先要確立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管理過程中講究人性,把尊重人,關心人,教育人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體現(xiàn)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次要做好細節(jié)。細節(jié)決定成敗,正確的決策出臺后,成功的關鍵就在于細節(jié),而要做好細節(jié),就要求管理者有良好的服務意識。服務就是努力給自己找麻煩,努力給大家提供方便;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人本化管理的誤區(qū)
人本化管理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融管理與服務于一體,達到無為而治,是更高層次的管理。人本化管理也是一種動力,一種文化,需要更高的管理水平和藝術。當然,人本化管理在實際工作中也并非神秘莫測,其關鍵在于溝通與對話。管理者與教師多加交流就能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具體體現(xiàn)在管理工作中要輕管重理,輕領重導;管理者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尊重人,欣賞人,更要寬容人,激勵人。
目前,許多學校在對教師進行人本化管理時存在以下誤區(qū),對此我們須作理性的思考,并在管理中澄清。
誤區(qū)一:以人為本就是“以我為本”。當前形勢下的人本化管理應建立一種共性制約下的張揚教師個性的制度。必須使教師明白:學校發(fā)展以師生為本,教師成功以學生為本。所以,處理好管理者、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就要堅決貫徹“生本”教育理念。當然,對管理者來說,學生中心、主體地位是靠教師去實現(xiàn)的。只有當教師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覺得應該把學生放在首位的時候,他們才會發(fā)自內心地這樣做。
誤區(qū)二:人本化管理就是“放羊”。教師并非完人,人本化管理強調尊重人,依靠人,但并不排斥教育人,引領人,所以,人本化管理不是放松管理,不管理,而是寬嚴適度,嚴中有愛。管理者若做老好人,就會在管理中失之于寬,失之于軟。管理學者余明陽教授認為:“老師性格中規(guī)范的比例,就像在咖啡中放糖一樣,關鍵就看校長如何調配。如果糖放少了,咖啡會變苦;糖放多了,咖啡就會變膩?!?/p>
誤區(qū)三:人本化管理等于人情化管理。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管理概念。人本化管理允許工作中出錯,但管理者必須使其認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并啟發(fā)或與其一起商討應該怎么做才對,才好。而人情化管理則是一團和氣,一味地廉價表揚,任人唯親。處事唯情,是管理的大忌。
誤區(qū)四:法規(guī)制度與人本化管理是矛盾的。管理要剛柔相濟。倡導人本化管理,并非拋棄法規(guī)制度管理,而是要區(qū)分主次。學校管理中法規(guī)制度是人本化管理得以順利實施的堅強保障,但法規(guī)制度首先是在人本化的基礎上設立的??铝炙拐J為:“有效的紀律是一種文化而非暴君。”科學的法規(guī)制度一旦在民主決策之后,其執(zhí)行必定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規(guī)制度不是萬能的,它與人本化管理互為補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法規(guī)制度之外的真空地帶。就是人本化管理的用武之地,是為軟管理。
總之,學校管理要貫徹權利與責任對等的原則,處理好制度與人本化管理的關系。對教師要賦予人文關懷,法規(guī)制度的制定(適度、適情)和執(zhí)行要富人情味(公平、公正)。管理者要把自己的位置擺正,把心放平。用先進的思想去感動人,用科學的手段管理人。校長要“事業(yè)做大,人做小”,變監(jiān)督控制為協(xié)調服務,變單向指示、行政命令為雙向交流、尊重商量。管理者是仁愛之人,就能仁者無敵。
每一朵鮮花都有開放的理由。教師同樣是花朵。多一點人本化管理就多一份陽光雨露:多一點尊重理解,就多一份關愛呵護。善待教師,校園才能真正成為教師精神的家園、工作的樂園。
責任編輯: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