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21世紀,網絡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互聯網對大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使我們不得不面對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本文將著重分析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問題,進一步提出解決這些新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時代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問題 對策研究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文化已成為高校大學生獲取知識和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心理健康、價值觀念和政治傾向等產生深刻和直接的影響,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巨大的沖擊,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一、高校學生網絡思想及教育狀況分析
從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結果可以看出,網民中,學生的比例仍為最高,網民仍呈現高學歷特征,文化程度為本科及以上的網民比例很高。高校學生普遍上網,并進而掌握網絡技術,是推進信息化進程的大好事,也是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需要。但是統計一下,大學生上網聊天與游戲,基本上成為目前大學生上網的主旋律。大學生過度上網導致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異常,如面容憔悴,情緒低落,思維遲鈍,生物鐘紊亂,自我評價降低和能力下降等,并常伴有莫名其妙的異常言行;過度上網,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喪失自控力,荒廢學業,違反紀律。這些因網絡而對青年大學生身心方面產生的影響,特別是價值觀念和思想政治狀況方面出現的問題和消極負面因素的現象,必定會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就必須建立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工作陣地,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以促進互聯網在高校健康、穩步的發展。
二、網絡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起主導作用,他們將含有社會要求的政治觀點、思想體系、道德規范的相關信息有目的、有計劃地灌輸給教育對象,而受教育者在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有選擇地接受這些信息,進而變為自身的個人意識,之后再轉化為實際行動。教育者所灌輸的信息是經過篩選、加工的,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正面的思想。然而,隨著網絡信息傳播對思想領域的入侵,單向的教育模式越來越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其有效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大學生在深入網絡生活并漸漸習慣于網絡這種雙向甚至多向的溝通方式后,必定要求教育工作,包括專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從內容到形式都能夠采取更為民主、更為自由、更為生動的方式進行。這將改變教育者的關系和位置,信息傳播的內容和途徑也不為教育者所掌控。
三、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1.網絡文化的開放性侵蝕了大學生的思想靈魂
網絡文化內容復雜,其信息量可謂浩如煙海。據統計表明, 到2003年底,全球數據庫總容量高達135億條以上。可見,網絡文化是高信息的聚集。一方面, 網絡使世界變得無國際疆界, 沒有傳統的籬墻,沒有長者權威的高壓,更沒有道德和責任的約束和追究。這對于標榜創新、崇尚自我的大學生來說,主動上網獲取信息和知識可謂得心應手。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網絡文化與信息基本上是無法控制和檢查過濾的,極易導致信息的自由泛濫和良莠不齊的內容出現,諸如各種真實信息與虛假信息、有益信息與有害信息、合法信息與非法信息、有價值信息與垃圾信息、主流信息與非主流信息等紛紛粉墨登場,魚目混珠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網絡上那些明火執仗的兇殺、暴力、淫穢、謠言、賭博、詐騙和某些侮辱性言論等必然侵蝕著大學生的思想靈魂。有的大學生借此網上瀏覽或玩網絡游戲,樂此不疲;有的甚至利用網絡高科技手段進行各種犯罪活動。這些隨處可見的事實,無疑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難度。
2.網絡的虛擬性和平等性,嚴重沖擊了現有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網絡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使教育者在向學生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過程中的權威地位被打破,學生對信息判斷和選擇的自主性、獨立性增強。由于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寬,接觸不同觀點的機會更多,使大學生不再簡單按照教育者事先設計的思想和目標去理解和領會信息,也不像以往那樣被動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輸和安排。他們運用自己的是非觀、判斷力,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觀點,他們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要求與教師平等對話。這既反映出教育的進步,同時對教育者的權威提出了挑戰。
3.網絡文化的非控性污染了傳媒輿論環境
網絡文化的發展和普及給大眾傳媒對輿論的控制與監督提出了嚴峻挑戰,也對黨和政府的正確輿論導向形成沖擊。大學生有可能不選擇學校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渠道所傳授的知識和理念,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從互聯網上挑選“原始”的,未經指導的垃圾信息。一方面,互聯網不僅擴大了受眾接受信息的自主權,同時也增強了受眾對信息的發布能力;另一方面,互聯網的隱蔽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難以對網上流動的信息加以監控。在這種環境下,黨和政府對傳統媒體(報刊、電視、廣播) 的有效控制力與導向力在互聯網上失去了應有的優勢;現實生活中,社會輿論的他律作用在網上逐漸消失或不存在;網絡法律文件的制定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相比,明顯滯后或失去約束力。以上均是導致網上“黃色、灰色、黑色”甚至假信息泛濫的重要原因。如何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如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和靈活性,如何加強網絡文化的監控,凈化并營造一個符合時代特點的網絡環境,是社會各界的共同義務,也是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4.網絡文化影響著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由于網絡集合了所有傳統媒體的優勢,以其巨大的包容性融合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信仰的文化,從而使網絡文化成為一種極其豐富的多元文化。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迅速普及和發展,西方敵對勢力通過網絡加大了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政治傾向、思想文化的滲透,給大學生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帶來了消極影響。
四、樹立科學發展觀,開創網絡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1.完善網絡法規,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
加強對網站的管理和對大學生的網德教育,促進網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機結合,是提高對互聯網的控制力和對有害信息的審視能力,堅決抵制西方意識形態在網上滲透和傳播的有效途徑。同時,要加大網絡監控力量,清除網上垃圾,規范網上行為,盡量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網上活動空間。在高校,一般的學生組織或學生個人未經學校批準不得私設網絡服務器,對于因工作需要而設立的網絡服務器,要實行專人管理、維護。這樣,才能促進大學生網民網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機結合,達到在思想政治領域中網絡教育的預期效果。我們在不斷完善網絡的法律法規的同時,還應該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的宣傳教育,規范他們的網上行為,更要求大學生自覺強化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自覺遵守網絡道德,履行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內容和方式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在第一線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大學生接觸最多,直接肩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適應時代的要求,尤其是在網絡時代。通常,為了限制學生上網,各大學對學生上網提出明確的要求。多數輔導員對學生上網不理解,對網戀很討厭。事實上,在我們三番五次阻止學生上網的同時,學生上網的次數可能有所減少,但沒有也不會從根本上杜絕,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為此,我們在引導學生少上網、不上網的同時,也應當更新思想觀念,拓寬思想教育的渠道,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細。比如,現在一些高校的輔導員通過QQ 聊天,專門的BBS、E-mail與大學生們進行交流,較真實地了解到了學生的思想動態,也較好地解決了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呆板、缺乏生氣的問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間,把握好網絡這一工作載體,選擇網上一些非正式場合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機會。
3.營造全新的網絡文化氛圍
我們不能回避網絡文化的客觀規律,必須用先進的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引導社會文化、網絡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氛圍,從而豐富和發展我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應該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例如,利用電子論壇、聊天室等交互式的信息傳輸方式進行有說服力的、有針對性地宣傳和溝通,把科學理論灌輸和滲透到大學生頭腦中去,培養是非判斷能力,讓他們在多元化的價值觀體系下學會鑒別、學會選擇,自覺抵制各種不良思想、觀念的侵襲。我們還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把網上內容與大家身邊發生的人和事緊密聯系起來,使其貼近讀者、貼近生活,更加激發師生愛國愛校熱情,達到主動受到教化的目的。所謂網絡的引導功能,就是因為網絡具有大家平等參與、共同決定內容發展方向的特點,關鍵在于我們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引導。所謂管理功能,就是我們應一改過去那種傳統的說教式管理,利用網絡的交互性和易參與性來實現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發展。
4.加強網絡管理,促使大學生合理、有節制地使用網絡
大學生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較欠缺,極有可能在網上喪失自我而做出觸犯法律、違背道德的事情。有的大學生還因為上網沒有節制而造成學業受挫。比如,上海某高校237名退學試讀和留級學生中,80%以上是因為無節制地沉湎于電腦游戲和看碟片造成的。針對這些狀況,對大學生上網進行適當管理和干涉是很有必要的。學校應該制定規范學生上網的條例和守則,告知每一位大學生,對學生上網的機房、圖書館、實驗室要配有專職的網絡管理人員進行監督管理,發現問題及時制止。至于寢室和學校附近的網吧,也要經常去巡視。上海市有的高校制訂了學生上校園網申請審批制度,凡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暫時不予辦理校園網上網手續,已辦理上網手續的,如考試成績出現幾門不及格的,也暫時取消其校園網上網資格。
5.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指導和咨詢
網絡時代,大學生中出現了各種癥狀的“網絡心理障礙”,有的大學生無節制地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互聯網上漫游、聊天、游戲,耽誤學習,損害身體,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心理異常, 包括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紊亂,其表現為上網成癮、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生物鐘紊亂、食欲下降、體重減輕、思維遲緩、社交活動減少等。對此,上海市各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詢中心”開設了針對性的心理指導課,讓大學生及時了解“網絡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特別是怎樣預防諸如上網成癮、信息焦慮和人際孤僻等,做到防患于未然,對已出現不同程度的“網絡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做好咨詢、調適和治療工作,使網絡時代的大學生能健康地成長,使他們重新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
總之,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網絡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校園文化的傳播和創新,影響著大學生的發展。因此,各高校必須高度重視,研究對策,加強校園網絡的管理和建設,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網絡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徑,將高校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陳凡棟.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探究.中國科技信息,2006,(1).
[2]石培新.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5.
[3]商樹松.論互聯網環境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湖北師范學院報,2004,(4).
[4]羅海英.論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建設.濟南市委黨校報,2004,(3).
[5]鄧如辛,宋自芳.網絡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6,(3).
(作者單位:湖南懷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