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是:身心發展快速、獨立、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青春心理開始萌動,但心理尚未成熟,表現為好奇、迷惑,情感和意志顯得相對脆弱,既任性又軟弱。這個時期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為他們將來的全面進步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新時期 初中生 思想品德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才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的學校教育進行改革,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需求的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到德育課堂上來看,就是教育觀念的轉變,特別是對廣大初中學生來說更重要。
一、對初中學生特點的分析
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是:身心發展快速、獨立、自我意識逐漸增強,青春心理開始萌動,但心理尚未成熟,表現為好奇、迷惑,情感和意志顯得相對脆弱,既任性又軟弱。此時教育得好,從此初中生的身心發展就可能非常順利,為將來的全面進步打下良好的基礎。反之,可能給今后的發展造成程度不同的困難。因此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怎樣,如何發展,關鍵就在于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三位一體。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甚至起到關鍵作用。
二、當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不足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看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一個人的一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我們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卻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如下:
1.過度重視書本教育
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至今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還是以書本為主,教師上課時照本宣科的比較多,甚至于強制地讓學生進行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點。這樣的結果是,學生雖然掌握了書本上的知識,但是不能靈活的運用。有的學生雖然當時在教師的強制要求下,記住了知識點,但是不久之后又忘記了。
新課改之后,教育專家與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多次強調素質教育,強調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但是這樣的努力收效甚微,雖然在教育部門與學校組織的公開課、示范課時,所使用的教學體現了素質的要求,不過,在教師的日常上課時仍舊采用舊法授課,仍然以書本為綱,將授課的內容停在書本上來。
2.怕吃苦
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除了部分初中生進入高中之外,有大約一半的初中生要么進入職業學校學習,要么直接走向社會。但是,他們能否適應社會,還是要打上一個大大問號。據調查,目前初中畢業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很多學生到企業里工作不長時間就離職了,或者被開除。
3.忠誠度較差
由于我國現在的初學中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是嬌生慣養,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一旦進入企業,稍稍受一點委屈就受不了,就自動離開了所工作的企業,甚至于做出有損企業,有損人格的事情。更有甚著,只要看到其它企業的待遇好點,就急著離開了原來的企業。
三、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
由于新時期形勢的變化,而作為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師要了解情況這樣的變化,只有了解這樣的變化,才能轉變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育觀念。至于如何轉變轉變教育觀念,筆者認為應該從以征幾方面著手。
1.加強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是當前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德育工作者,應切實掌握學生的思想、心理等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抓好“三觀”教育。
首先,學生有追求知識、渴望成才、向往自由、民主、敢想敢干、自我意識強、注重交往等心理,但又盲目自信、崇尚金錢、組織觀念淡薄、自覺紀律差……因此,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采取正面引導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在各科教學中加大德育滲透力度,多形式、多渠道促進學生“三觀”教育。
其次,把學生的主觀愿望與實際差距,物質愿望與經濟條件,成才欲望與所處的學習環境,成才的追求與就業的矛盾等需求加以正確引導,并把教育融入到知識性、思想性、娛樂性為一體的活動中,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需要創造條件,提高其學習興趣,增強生活熱情。
2.加強愛國主義,理想前途等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前途教育、集體主義觀點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自覺紀律教育等教育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都是必需的,是決不可偏廢的。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年級特點、學生的具體思想狀況和社會需求,有計劃、有重點的進行,逐步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的思想品德。
首先,結合國際國內的重大事件教育學生要強我國力,壯我國威,必須刻苦學習,努力拼搏,長大報效祖國,振興中華。通過這種有聲有色的形式學生受到的教育效果遠勝于空洞說教。
其次,開展“手拉手”獻愛心活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體驗互相幫助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
第三,認真貫徹落實《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并結合具體活動體會社會公德的重要性,明確學校紀律是順利進行教育教學的保證,逐漸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好作風。
四、利用榜樣作用,加強德育工作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是指引人們前進的一面旗幟。他具體、可比、形象、好學,具有生動性和鮮明性的榜樣對學生的思想產生強烈震動,可以起到一個良好的激勵作用。
首先,教師要加強政治學習,苦練基本功,不斷提高文化業務素質,樹立良好的教育形象以影響教育學生。因為教師的文化素質對學生的品德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用偉大的人格力量感染學生成為高尚有益于社會的人,有利于其人格激勵功能的發展。學校德育工作雖道路曲折,但只要我們德育工作者樹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充分發揮榜樣效應,千方百計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德育工作必將有一個新的起色。
其次,以英模先進人物為榜樣去影響、教育學生。諸如:歷史名人、革命領袖、英雄模范,家長和優秀學生等的不同情況,分別采取媒介傳揚、現身說法、表彰介紹等方式進行正確引導和教育,進而明確向榜樣人物學習什么,怎樣學,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和覺悟。
五、把握時機,注重實效,加強思想品德教育
做一個稱職的德育工作者,必須時刻以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為己任,并且要把握教育時機,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佳教育時機往往有以下幾個方面:(1)新生入學之時,針對學生的人生轉折時期“想好好干,重頭來”的愿望,安排制定新的奮斗目標,以實現質的飛躍;(2)取得深刻教育之時,針對學生為了某事碰了壁,并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其效果會平時好得多,學生也不會排斥的;(3)受到激勵沖動之時,如學生從課文、電影、媒體中受到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跡的影響,心情激動的時候,自然產生出“我也要做個英雄,當個好學生”的感情沖動,若此時進行教育,就可以使學生的一時沖動變成持久的自覺行動,使五分鐘的熱度變成持久的恒溫。
綜上所述,要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教育工作者既要精心確定各種教育目標,抓住各種有利契機,設計各種活動主題,并根據學生自身的特征采取不同形式加以精心誘導。教育工作者還要做到業務上既專又博,行動上言傳身教。努力做到內練真功,外樹形象,勤觀察、勤思考、勤發現、勤引導,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示范作用,不斷促進學生優良品德的形成,為21世紀培養高素質人才而努力。
(作者單位:江蘇東臺市富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