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當前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也是我國對外交流活動的需要。在課堂交際活動教學中,我們應該滲透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滿足經濟全球化時代對外語人才的要求。
[關鍵詞]課堂教學 文化意識 跨文化語用能力
一、引言
語言是生命和生存的展布(廖美珍,2005)。人類生存和展布過程其實就是交際的過程,這個過程必然離不開交際的語境。這里的語境是指和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文化背景。展布過程中的交際成功與否,取決于交際者的文化意識,而在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時,交際成功與否取決于交際者的跨文化意識。在我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注重傳授英語語言知識,尤其是語法結構的分析與學習,學生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背單詞,做語法練習題,而忽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和講本族語的人不能用英語進行得體正常的交際,有時誤解,甚至產生嚴重后果。可見,傳統的教學在全球化的時代已遠遠不能滿足新形勢對21世紀人才英語素養的高要求。面對時代的挑戰,我們在教學中除了要講授英語語言知識,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能力外,還應積極導入英語國家文化內容,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然而,怎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語用能力呢?筆者在分析國內相關研究和成就的基礎上,旨在采用應用語言學的研究方法,通過下定義、例證、對比等方法分析目前英語教學中文化學習的狀況,探討有關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相關知識以及交際過程中的交際失誤現象,從而說明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提出在課堂交際互動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對策與建議。
二、文獻綜述
20世紀70年代初,海姆斯(Hymes)等率先提出了以交際能力為核心的語用思想。20世紀80年代初,CanaleSwan(1980)進而提出了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話語能力,策略能力。其中,社會語言能力包含語用能力,指語言形式的正確性及所表意義的恰當性。20世紀90年代初,Bachman(1990)提出了組織能力和語用能力。語言行事能力指有關言語行為的知識以及如何實施交際行為的能力,社會語言學能力指根據語境條件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言語行為和交際策略的選擇。語用能力主要借助語言在一定語境條件下恰當地行事的施事能力。(轉引自冉永平,2006)語用學,即語言實用學,是語言學的一個新領域,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特別是研究在不同的語言交際環境下如何理解語言和應用語言(何自然,1988)。跨文化語用學是語用學一個新的分支,它的早期研究主要是檢驗言語行為理論,會話理論以及禮貌理論的普遍性,或者說這些理論在不同文化中的異同。早期最著名的,影響最大的是Blum-Kulka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所做的對“請求”和“道歉”這兩個言語行為的實現模式進行的跨文化研究。目的是為了調查這些語言及其變體的本族語和非本族語使用者,實現這兩個言語行為的異同(何自然,2003)。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流。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主體與不同于自身文化身份的人進行有效交際的能力。它涉及文化、交際和能力等層面,其基礎是交際和交際能力。現代交際學認為,“交際”是指人與人之間溝通信息的過程,即人們運用語言或非語言信息交換意見,傳達思想,表達感情和需要的交流過程。交際能力是一種社交能力,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在擁有這種基本社交能力,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學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基本交際能力系統即語言和非語言行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認知能力;情感和關系能力系統;情節能力系統;策略能力系統。跨文化交際能力要視情況而定,由于同一行為在不同文化語境中意義不同;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的行為一定會得體,有效;跨文化需要足夠的知識,合適的動機和交際技巧。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四個發展階段:(1)無意識,無能力階段,指交際主體誤解他人行為而不自知;(2)有意識,無能力階段,指主體知道自己誤解他人行為,不知如何改正;(3)有意識,有能力階段,指交際主體在與其他文化的人交際時,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增加交際的有效性;(4)無意識,有能力階段,指交際主體可以根據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使用正確的交際策略的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為了增加交際者社交技巧和處理事務的技巧等,所以跨文化交際的教學目標是增加認知能力,既意識到文化的多樣性;強調情感能力,即交際和適應;改變行為方式,即達到觀念轉變。其總體目標:(1)認知層面。提高跨文化意識,提供解釋影響跨文化交流變化過程的知識,文化適應的知識和與之相關的潛在交際問題;(2)情感層面。主要強調對待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的態度和處理文化差異時,主體的情感體驗;(3)行為層面;實現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有效交際,也是一種文化適應。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語法錯誤一般來說在表面結構上就可以看出,因此是可以諒解的,最多是 Speak badly,但如果一個人能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出現跨文化語用失誤會被認為缺乏教養和不禮貌,即behave badly。可見,跨文化語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語言學習,文化與跨文化語用能力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每一種文化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化是指該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它是一套共享的知識體系,這一特點對文化和交流非常重要。語言是文化的主要表達形式和傳播工具,它受文化制約,文化滲透在語言中,二者是互為聯系的統一體。學習語言就必然涉及文化的學習,而跨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增進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之間的相互了解,減少文化交際中的失誤。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很多誤解,沖突并不都是缺乏語法能力造成,有許多是缺乏跨文化語用能力而造成的。語言學界一般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內容包括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語言能力包括詞匯、語法、語音系統等。社會文化能力由處世能力,溝通能力,知識體系,和運用能力構成。
五、交際活動中的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指的是在言語交際中導致交際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滿交際效果的差錯(何自然,1988),具體表現為言語不得體,而產生誤解,令人感到別扭,不舒服,唐突,可笑,甚至侮辱等不良后果。胡文仲把交際活動中中國學生常犯的文化錯誤歸納為四類(引自王菊泉 2004:477~478):(1)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是不適當的;(2)從文化習俗上看不接受;(3)不同價值觀相沖突;(4)過于簡單或過于籠統。這些失誤不是來自語言本身的語法錯誤等方面的問題,主要是說話方式不妥,或不符合表達習慣,或者不合時宜,但都可能對正常溝通形成阻礙,影響言語預期功能的實現。實踐中的語用失誤,其根源是母語的語用規則和母語文化的干擾。不同文化之間,必然存在語用差異和沖突,就可能在實踐中出現語用失誤。語用強調的是語言切合語境的自然和得體性,這一點也正式交際過程理應遵守的原則。例如,一位訪美女學者在宴會上聽到別人稱贊她的衣服樣式“That’s a lovely dreaa you have on”,她不會用”Thank you”這類“迎合”的答語,而立即以漢語的習慣作出反應:”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這里的語用失誤在于:聽者認為這種答話暗示答話人在嘲笑說話人不懂衣服樣式好壞,缺乏審美觀和鑒賞力(轉引字何自然 1988:227)。其后果不言而喻。再比如:A:Will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B:Of course.一般情況下,of course表示“理所當然”,從而對詢問予以肯定。但在本例相當于Yes,indeed.或 It goes without saying.或I wouldn’t miss it for the world.但并非任何場合都與yes,indeed等值。比如,A:Is this a nice hotel?B:Of course.其含義是“What a stupid question!”甚至會是“Only an idiotic foreigner would ask!”這種語用失誤表明:這個詞不能濫用來表示“肯定”,否則它的言外之意會導致應答人出言不遜,不懂禮貌,甚至釀成對方感到受“侮辱”的后果。
六、建議和對策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交際活動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作為教師,首先自身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有跨文化意識,明確外語教學的目的,教學中自覺向學生灌輸跨文化背景知識及文化習俗。在實際操作中,給學生所提供的學習材料和導入的文化內容必須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活動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把文化知識的學習始終貫穿在語言知識的講解中,這樣使學生不至于感到語言知識的學習過于單調,空洞乏味。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能力的訓練。當然,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尤其是一個緩慢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涉及到理解主體如何解釋新的文化經驗,如何將其整合到更寬泛的世界體系中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是輔助者,其中重要的身份是引導改變的媒介。即教師要決定培訓和學習的方式:講授型還是經驗型,泛文化還是專門文化,面授還是網絡自主學習。合理的課程涉及及交際活動內容安排必須考慮學習者已經具備的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注重主流文化的合理導入,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學生的現有語言水平,接受能力,領悟能力,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在課堂活動教學中,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以交際文化為主,知識文化為輔。開展具有文化特色的交際活動,充分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并輔以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展示英語國家概況、建筑、風土人情等文化背景知識,還可以舉辦各種展示英美文化的交際聚會活動,英語角等。讓學生親身體驗不同文化交際場景,加深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七、結束語
語言不是孤立的,語言教學過程中只注重語言教學,忽視文化教學會給外語學習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根據時代的需要,我們在當今所提倡的交際教學當中,理應把跨文化教學融入到交際活動教學中去,以拓展學生文化知識面,培養學生敏感的文化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的跨文化語用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Bachman,L.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Canale,M.M.Swan.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3]何自然.語用語言學文獻選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4]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廖美珍.目的原則與語篇連貫分析—連貫研究的新途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5).
[6]冉永平.外語學習的語用學綜覽與管見[J].外語研究,2006,(1).
[7]王菊泉,鄭立信.Language and Culture:Contrastive Sud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995-2003).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湖北荊楚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