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和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網絡成癮這個新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如何幫助人們遠離網絡成癮的困擾,成為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綜述國內外干預治療網絡成癮的手段,推動對網絡成癮的干預研究,并對今后的研究作了展望。
[關鍵詞]網絡成癮 干預手段 綜述
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IAD)或病態網絡使用pathological intemet use,簡稱PIU),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表現為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這一概念最早在1994年由紐約市的一位精神病醫師Goldberg提出。后來,美國布拉德福德的匹茲堡大學教授Young的研究證實了這一現象的存在。1995年,網絡成癮被收錄進醫學詞典、社會學詞典、精神病學詞典。逐漸成為一個被關注的重要問題,網絡成癮的干預也成為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
一、網絡成癮的心理干預
1.認知干預
認知干預是美國心理學家貝克(Beck)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該療法認為,當事人的心理紊亂是由錯誤認知觀念引起的,通過對其錯誤認知觀念的矯正或改變,能促使其情緒和行為上的改善。認知干預主要有認知重建、自我提醒、想象法、自我暗示等方法。高磊等采用內觀-認知療法對網絡成癮者進行干預,對干預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有良好療效。
2.行為干預
行為干預以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為基礎,堅持效仿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把人的行為和外在的環境視為考察對象。行為干預主要有強化法、行為契約法、厭惡療法、松弛療法、自我管理法等。楊容、邵智、鄭勇對中學生網絡成癮者進行了認知行為的綜合干預,網絡成癮量表、SCL-90量表、SDS抑郁量表干預前后結果顯示,網絡成癮者在這些量表上的得分較干預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3.焦點解決短期療法
焦點解決短期療法(SFBT)是上世紀70年代由Steve De Shaze和Insoo Kim Be首先提出的。SFBT以“求解”為中心,讓他們成為自己行為改變的主導者與專家,充分發掘自己可利用的潛能和資源。楊放如(2005)采用焦點解決短期療法對網絡成癮青少年進行心理社會綜合干預,數據顯示,AD-DQ評分、上網時間較治療前有明顯下降,以焦點解決短期療法為主的心理社會綜合干預效果明顯。
二、網絡成癮的藥物干預
研究發現,網絡成癮與生物因素有關。許多研究者提出網絡成癮是一種醫學或疾病問題,需要藥物治療。目前,用于治療青少年網絡成癮的藥物主要有抗抑郁藥(antid即ressants)和心境穩定藥(moodstabilizers),其目的是減輕伴隨網絡成癮發作的抑郁和焦慮癥狀。研究表明,使用抗抑郁藥單一療法,上網成癮的患者有35.7%的人明顯地減少了上網行為;在使用單一或多種心境穩定劑的成癮者中,有58.3%收到了滿意效果。由此可見,藥物對網絡成癮的治療有一定作用。但藥物治療仍處在嘗試階段,大多與心理治療結合使用。
楊國棟教授(2005)提出了干預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新方法,即東莨若堿加心理干預。東蓑若堿對多巴胺起伏有“除癮”功效,使成癮者在睡眠休息過程中恢復機體的平衡系統,大腦內的“獎賞系統”恢復得到平衡,消除網絡成癮的神經生化基礎,實現生理脫癮。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陶然(2005)也認為,網絡成癮不只是一種心理疾病,準確說是一種內分泌紊亂的精神類疾病,需要通過有效的藥物和心理治療進行綜合治療。他們采取中西醫結合的藥物治療、心理疏導外加物理療法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對青少年網絡成癮者進行干預,85%的人基本治愈。
三、網絡成癮的社會干預
1.學校干預
許多研究者認為,學校應通過網上論壇、網上談心、辯論、演講、座談、講座等形式對青少年進行網絡教育,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網絡使用觀念,引導其正確使用網絡。
2.家庭干預
系統家庭治療自20世紀50年代興起后,被許多治療者接受,被稱為繼精神分析、行為主義及人本治療后的“第四大勢力”。系統家庭治療的實施分為預備性談話、治療性會談、布置作業、后續訪談幾個步驟。
3.社會支持
研究發現,一些網絡成癮的青少年缺乏積極的社會支持,卻能在網絡中獲得有類似經歷的人的認可而沉溺于網絡的特殊使用。對他們進行積極的社會支持干預,可以使他們在壓力的主觀體驗和沮喪體驗之間起緩沖作用,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勇氣和信心,找到現實生活的意義,使其逐漸擺脫網絡成癮對他們的困擾。
四、網絡成癮的運動干預
截至目前,有關網絡成癮運動干預的研究成果很少。運動干預有其獨特的優點所在。其機理在于身體鍛煉可以使網癮者提高時間管理和身心協調能力、減輕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產生輕松和欣快感,集體活動還可以加強人際交流,在活動中要遵守統一的運動規則,培養團結、堅韌等意志品質,從而更有利于抵御網絡的誘惑。但是,目前的國內外對運動干預的實證研究不多見,網絡成癮的運動干預效果有待進一步的論證。
五、網絡成癮干預研究展望
嚴重網絡成癮者在網絡使用者中的比例非常小,而大部分人介于正常使用和成癮之間的狀態,如果不進行干預,可能發展成嚴重的網絡成癮者,研究對象的選取應應從一級預防的角度入手,加強研究深度。目前,針對網絡成癮的神經生化基礎的系統研究還是空白,網絡成癮與毒癮是否有共同的生理機制還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因此,采取莨菪堿藥物干預的療效和安全性還需要更長時間的檢驗。心理干預相對比較成熟,但成因較為復雜,單一的心理干預能否有效治療網絡成癮,是否某一種單一的干預手段效果尤其顯著,還是某幾種手段綜合干預才能徹底干預成功,都需要較長時間的系統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Young K S.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1996,(1):237-244.
[2] DavisRA.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 Comput Human Beh,2001,17(2):187-195.
[3]姜乾金.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30-133.
[4]楊容,邵智等.中學生網絡成癮癥的綜合干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457-459.
[5]楊放如,都偉.52例網絡成癮青少年心理社會綜合干預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3):343-345.
[6]楊國棟,劉悅等.藥物干預加心理疏導治療網絡成癮綜合癥6例報告[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05,11(l):37-39.
[7]陶然,李鄭合.網絡成癮治療單元的概述[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8):558.
[8] Richard S Sharf.心理治療與咨詢的理論及案例[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611.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