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文章首先闡述了在新時代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創設自主發展的教學模式是培養創新精神的前提。其次,文章從“塑造個性,全面發展;平等和諧,以人為本;開放訓練,百花齊放。”三個方面論述了自主發展的教學模式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自主發展 教學模式 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難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已迫在眉睫。當今社會提倡“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模式”就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精神為主要目的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其核心就是要讓孩子在自主、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興趣盎然地探求新知,使學生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生命和諧發展的載體,各種主客體因素和諧統一的整體;讓課堂教學煥發出師生生命的能量和活力,最大程度地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塑造他們完整健全的人格。
一、塑造個性,全面發展
鄧小平同志說:發展才是硬道理。一個國家要發展,一個民族要發展,不可能沒有人的發展。創立自主發展的教學模式就是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生動活潑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努力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創新精神。這要求我們的教師要確立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教育觀念,努力構建自主性發展課堂教學模式。因此,為了培養創新型的人才,一定要站在全面發展的高度,充分地弘揚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新知,大膽實踐,親自體驗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喜悅。例如,一節語文課上,老師改變單一學習識字的課堂模式,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課堂變成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舞臺。學生經過熱烈討論,研究出來的識字的方法真是五花八門,有“編故事記字法”,還有“猜謎語記字法”、“演示記字法”、“做小實驗記字法”等等,極大地發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平等和諧,以人為本
主動發展的課堂模式著眼于構建民主、和諧、合作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參與的主體。主動、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是師生互動而產生的。讓優美動人的音樂成為催發兒童創新思維火花的興奮劑,有選擇地把“韻律手腦操’引進課堂,激發興趣,使師生的情緒、情感等達到最佳狀態。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基于一般認識規律的特殊的過程,而且應該是一個使學生獲得充分發展的過程。傳統的教學過程多以教師為中心,過于夸大教師主導作用,多數學生及大多時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因為教師只能為學生的認識創造種種條件,但永遠也不能代替學生去認識。自主性發展教學模式就是要堅持學生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要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和諧、平等、合作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并在活動的各個方面體現。在教學中,采用“討論、爭論、辯論”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此時讓學生小組討論,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學習的過程。小組討論可以是“同伴互助式”、“前后合作式”、“小組辯論式。”在教學中,無論是外顯的動手活動及其它實踐活動,還是內隱的各種動腦的思維活動,活動的形式要多樣化,活動的空間要突破學校、書本的局限,使教學活動具有開放性。
三、開放訓練,百花齊放
學生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教師要著眼于培養其主動求知的能力。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明確不是“講什么”,而是“怎么講”,怎樣把學生引導到主動獵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訓練過程中去。注意體現訓練形式的多樣性、生動性和訓練內容的開放性,使訓練成為“立體式結構”、“開放型結構”,以改變單一的結構、平面的結構的訓練形式。所謂“立體式結構訓練”就是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的訓練形式。例如,學完《美麗的武夷山》課文后,布置這樣的作業:“當導游把武夷山的美景介紹給自己的家人”;“用彩筆畫出武夷山的美景,并寫出景點介紹”;“仿照方法介紹自己家鄉的一處美麗景色”。這些作業可讓學生自由選擇,使訓練有了層次性,適合了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所謂“開放型結構訓練”就是設計開放型的問題或設計開放型的教學程序進行訓練的形式。例如,可組織學生舉行“廣告設計大賽”,學生給自己喜歡的玩具或學具等設計推銷廣告,然后參加比賽,評出“最佳廣告語”。學完課文后,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合適的道具、服裝、動作等,把課文編排成小短劇,或者還可進行改編,通過學生繪聲繪色的演出,不但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表演才能和創造力。
自主是創新的前提,沒有自主談不上創新,而沒有創新也就無從展示自主。盡管現代創造學理論認為人人都有創新的潛能,但是兒童的自尊、自主、自強、自立、自信、自律的主體人格精神還只是淺層次的,尤其是自創的能力不強,諸多主要要素必須參與兒童的學習過程。因此,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兒童打開情感的閥門,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個性心理品質在多種和諧因素的作用下得以體現和培養。
(作者單位:陜西長安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