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研似乎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或者也可以說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本文對在校大學生考研心態、考研理由,以及考研問題中存在的心理誤區進行了分門別類、較為全面的分析。目的是為了掌握當代大學生的考研的意向,展現當代大學生在社會發展、教育改革,以及就業壓力下的心理選擇之路。
[關鍵詞]考研 就業壓力 在校大學生
打開百度搜索,輸入搜索“考研”,顯示約43,400,000篇,如此巨大的數量,是史料不及的。考研似乎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或者也可以說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有種說法:考研是應試教育的成人版,是在校大學生的第二次高考。不少在校大二大三的學生就已經在為考研做準備,還有部分大一新生從第二學期就開始向高年級的師哥師姐咨詢,文科專業只要求大一第一學期學習文科數學,但是如果你留意的話,就會發現到了大二,還是有些學生會報著那本文科數學埋頭驗算,不用懷疑,那就是立志考研一族。因為數學是文科生的弱項,只有從早抓起。本該美好的大學四年,卻因為考研變的馬不停蹄。而理科生呢?他們只是相應的把數學書換成了英語書,大學前兩年看四六級,后兩年看考研英語,密密麻麻的英語單詞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在英語的折磨中痛并快樂著,這無疑是對學習機會的一種忽視和浪費。“考研專業戶”連續多年為了考研而耽誤了就業、戀愛、娛樂和美好的生活,這是資源的巨大浪費。那究竟為什么考研會成為一種風潮并刮得如此強勁呢?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眾多學子加入考研大軍?
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隨手一翻各類報紙的招聘信息、人才市場的就業指南,不難發現,學歷、專業、從業經驗越來越多的被放到要求欄上。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單位把招人的目標鎖在碩士、博士們身上,而由此產生的人才哄抬效應和互相攀比的形勢無疑對本科生就業制造了不小的障礙。而本科畢業生社會實踐不足的天然缺憾,又使得一些急功近利的用人單位把他們拒之門外。另外,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心理也是阻礙他們順利就業,轉而趨向考研的原因之一。“天之驕子”的虛榮心往往給他們帶來就業時“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毛病則讓他們沒法腳踏實地,從頭做起。對踏上社會工作的恐懼更讓他們甘心“躲進小樓成一統”,希望重返“象牙塔”。男生說:“如果現在有一份好工作,我肯定不去拼死拼活考研了。可惜的是,好工作太難找。”他的話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心聲,考研還是為了找份好工作。用人單位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看,專科生靠邊站”。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文憑上的要求,是考研熱的一個主要因素。
一、就業的壓力
這也是主要的原因,在接受調查的研究生中,普遍認為現在就業形式嚴峻,沒有高學歷,根本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尤其是擴招后本科生逐年增加,就業壓力也逐年增加,很多畢業生坦誠地說:“我們并不是因為喜歡學術才考研。考研對我而言,不過是一塊就業的敲門磚。”讀研已被默認為一條暫時“緩解”就業壓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二、升學的慣性
18年的學習生活,讓每個學生對升學“刻骨銘心”。對已經習慣考試的學生來說,考研只是滿足自己求知欲不斷上升的過程。尤其是當前社會,考研讀研似乎已成為時尚的大學校園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三、就業與待遇的差別
來自教育部的統計表明,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研究生就業率為93%,遠遠高于本科生的84%和高職(專科)生的61%。與本科生相比,無論在找工作的難易程度上,還是工作待遇上,研究生都占有明顯的優勢。而且,這一趨勢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不會有很大的改變。本科畢業生已不再是十年前的天之驕子。好不容易上完四年大學,卻領著不夠千元的薪水,想象自己這樣一輩子,確實心有不干。看著昔日同窗考研,拿著比自己高的學歷領著比自己高許多的工資與晉升機會,心里是不平衡的。于是,下定決心加入考研一族改變命運。
四、高收入的工作
通過考研換個專業,由冷到熱,提高學歷,從而找一個高收入的工作。因為種種原因,高考的失利與理想的大學擦肩而過,或者是升入大學后對自己選擇的專業不滿意。于是,就想通過考研來要選擇滿意的專業,找到高收入的工作。
五、盲目跟風考研
許多學生對未來沒有規劃意識,對未來感到迷茫,通過自己的能力找一份滿意的工作很困難。而隨著研究生考試人數的逐年增加,許多學生認為別人讀研自己不讀太落伍。同時,現今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有能力提供孩子讀書的家庭也越來越多,所以“考研大軍”規模越來越大。
六、家人的期待
現在考研一族中不乏一些是為了家人的期待而考的。多數家長曾因特定歷史問題沒有機會繼續讀書,于是希望自己的兒女實現自己年輕的夢想。面對撫養自己二十余年的老父老母殷切的目光,學生沒有理由拒絕。于是,義無反顧的加入考研一族。
七、為了提高品位,或者陪校園戀人
這是在眾多考研理由中發現的考研新現象。目前,大部分女生都采取考研的辦法,提高自己的身價。用人單位的“性別歧視”是女大學生考研的一個直接原因。考研大軍中,還有一些是考研愛情兩不誤。給自己“買雙保險”的聰明人校園里比比皆是。而戀愛中的學子為了“將愛情進行到底”義無反顧地當起了對方的“陪讀”。
許多學生由于對校園生活的依賴,對社會的無所適從,加上對校園的寧靜、單純、閑適生活的留戀,而選擇考研。值得關注的是,屬于這一類的學生往往對考研缺乏信心。大學生有了對未來的憂患意識,只有獲取更多的知識,才能增強競爭力;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促使大學生必須要增強自身能力以適應社會的需要。盡管每個人選擇考研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他們選擇承擔這份壓力的勇氣是相同的。“考研很辛苦,但那是自己的追求,怎么能放棄呢?就算是飛蛾撲火也在所不惜!”一項數據顯示,單是考研的平均費用就為3000元,走在高校的校園里,撲面而來的是大大小小的考研班廣告和“考研信息”,走進學校附近的書店,熱賣的也是各種考研參考書。有人直言不諱地承認,身邊的同學很多都考研了,自己又不比他們差,也要考一考,搏一搏。
總之,教育脫節,文理大換行,席卷高校的“考研熱”已經影響到本科階段的教學。無論課程設置、資料分配、教學質量等都出現了一些深層問題,必須予以更多的關注。有關專家認為:社會對高學歷的盲目追求,是導致目前出現考研、考博熱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總體上這股熱潮能反映年輕學子的求知熱情,體現了中國教育質量的上升趨勢。但是,弊端以及潛在的不利之處也很嚴重。我們應該兩面的看問題,揚長避短。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素質、高學歷的人才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應該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發展方向,也可以先就業再考研,不能盲目的一哄而上,否則到頭來只會迷失了自己。對于選擇了考研的同學,一定要有正確的心態,不能“為了考研而考研”,而要把考研當作提高自己、充實自己的途徑。另外要有兩手準備,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提早打算。
(作者單位:山西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