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浪潮中,和諧校園的建設對和諧社會是強有力的支撐,而在和諧校園的建設中對后進生的教育就顯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保障后進生的良性發展呢?筆者在本文中從“五大機制”來探討后進生教育的五大對策,試圖在構建和諧校園的工作中找到一些可行性的措施。
[關鍵詞]后進生 良性發展 機制
構建和諧校園應該成為當前高校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理念和學校發展的著力點,而學生在構建和諧校園中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做好學生工作尤其是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后進生通常意義上是指在班級中經常違反道德原則,犯有嚴重過錯或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他們常常表現為思想覺悟低,不遵守紀律,不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對他們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轉化工作,是我們長期探索和研究的課題。筆者在本文中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將社會良性運行的“五大機制”引進到后進生的轉化教育中,試圖為構建和諧校園探索一些可行性的措施。
一、動力機制
1.個性發展需要是個性良性發展的動力源
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無不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有強烈的濃厚的興趣。參加工作以后,接觸到的第一個后進生就是一個留級生,他在大一一學年掛了五科,直接導致留級。當問及他原因時,他說自己每天渾渾噩噩不知道該干些什么。很多自制能力差的學生一下子脫離了父母和高中那種管理模式以后就會失去方向,導致每天沉溺于盲目當中。
2.如何幫助學生發掘自身發展的需要
需要這個范疇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就其基本而言,可分為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或客觀需要和主觀需要。生存需要是維持個體存在的基本條件,我想每個大學生上大學的第一目標都是獲得自己將來的基本生存能力,其次才是發展需要包括自我完善、自尊及歸屬感的需要等,但后者要比前者更為重要,它是個體朝目標前進的的根本動力。
需要本身是存在的,但如何才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需要?首先讓學生認識到大學是什么,它不同于高中和以前的學習生活。其次讓學生重審自己上大學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興趣還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脫離自己原來并不好的生存環境或是繼續深造?然后,引導學生理性分析自身能力、家庭條件、學校條件、社會環境、職業環境等,有了這些理性分析以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自身條件制定一個規劃,這樣學習才會有動力,有了動力之后就會付諸于行動。
用一個鏈條表示:需要—欲望—動機—目標—社會行動
二、整合機制
整合的過程是使個體與群體結合為共同體的過程。后進生由于家庭、學校、社會等原因,往往造成自己性格孤僻、個性自我、我行我素等特性,而且常常觸犯紀律,因此很難融入集體。
1.整合對象
從表面上看,學校教育中整合對象是個體與群體內其他成員的人際互動,但從進一步剖析來看,整合對象應該是群體的集體利益、整體目標。如果后進生能夠與其他成員擁有集體利益、整體目標,那么當他的一些行為可能會對集體利益造成損害時,他自然會有所克制。對于班集體內的其他成員而言,在集體利益、整體目標一致的認同下,每個成員具有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念,才能形成一幫一、一帶一的局面,這樣后進生就不會因為偶爾的犯錯或掛科而被群體所拋棄。
2.整合過程
對于后進生的整合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整合,也就是建立在個體之間互動的基礎之上的整合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班主任要多給大家創造集體活動的機會,比如開主題班會、舉辦辯論賽等,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相互交流,達到心靈的溝通和相互之間的信任,尤其是要多給后進生一些表現的機會,讓其他同學在活動中慢慢的發現后進生的優點,并開始接納他們;其次,要確立的是集體利益、整體目標,如優秀班集體等榮譽稱號,要告訴學生為了這個整體目標大家所需要做的,讓大家擰成一股繩;最后是個體之間的相互溝通及不斷調整。
三、激勵機制
激勵對于一個已經認識到錯誤準備改正的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美國心理學家威廉#8226;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研究顯示:一個沒有受過激勵的人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當他受到激勵后,其能力可以發揮80%~90%。
1.激勵手段
激勵手段也就是激勵方式,分為功利性和符號性。所謂功利性激勵手段是指以實物形式給予激勵。對于后進生來講學習進步獎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獎項,這些都直接滿足當今大學生的物質需要。所謂符號性激勵,是指授予某種象征意義的符號,表示對某種行為給與的認可、贊賞,大到證書獎狀小到一句鼓勵性的話語,如“我相信你能做好”、“你是最好的”等都是符號性激勵。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沒有純粹的功利性激勵也沒有純粹的符號性激勵,在對后進生的激勵中往往出現以符號性為主的符號—功利性激勵。
2.激勵過程
首先,應該確定激勵標準,制定一系列具體的制度條例等,并利用各種方式向其他同學宣傳,引導學生努力爭取各種獎項。
其次,在激勵過程中,要求大家根據一定的制度、條例對各項獎勵的評定給與監督。
最后,就是得到獎勵的后進生的一個反饋過程,使他在班里同學面前成為一個學習的模樣,這樣將對后進生的激勵效應擴大,使他們樹立更高更遠的奮斗目標。
四、控制機制
后進生的轉化教育工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使后進生真正地擯棄原來的一些錯誤觀點和壞習慣除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幫助他們融入集體,對他們的良好表現加以激勵外,我們還需要有一個控制機制,它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是指群體通過各種因素,應用各種方式,調動各種力量,促使個體與群體能有效的遵從規范,從而達到個體的良性發展。
五、保障機制
高校教育中,很多輔導員和班主任在處理后進生的問題上出現“一刀切”現象,處理問題過于簡單化、模式化,學生一旦犯錯或掛科就否認學生一個學期以來所做的一切,所有評先選優都與這些學生無關,這樣很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出現“破罐子破摔”現象,所以我們在學生工作中應該制定相應的制度保障這些學生的利益,同時為了防止后進生在轉化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危機等現象我們還應該配備相應的心理指導中心、愛心社等等對后進生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
讓我們摒棄對后進生的偏見,多給后進生一些愛心,讓愛的陽光溫暖后進生的心靈,讓愛的雨露滋潤后進生的成長,積極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強對后進生的轉化教育工作,為和諧校園的建設增添一份保障!
(作者單位:山西太原科技大學材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