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主黨派及其成員是民族地區高校知識分子中的一只重要力量,他們既是社會主義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民族地區高校中的民主黨派及其成員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智力支持作用,在促進民族地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文化推動作用,在促進民族地區政治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發揮著協調作用。充分認識并發揮民主黨派在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是直接關系到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的成敗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民族高校 民主黨派 和諧社會 作用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中發[1989]14號文件)指出:“各民主黨派是反映人民群眾意見、發揮監督作用的一條重要渠道,充分發揮和加強民主黨派參政和監督的作用,對于加強和改善共產黨的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促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就是說,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既是作為執政黨的共產黨的根本任務,也是作為參政黨的各民主黨派的重要使命。
一、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智力支持作用
經濟社會的發展是社會和諧的根本內容和物質基礎,因而搞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在民族地區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關鍵在于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的發展。研究民族地區高校各民主黨派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首先就應該考查其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首先,團結各方面力量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民族地區一般處于邊遠貧困地區,雖然國家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采取了多項扶持,但民族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上還是明顯落后于其他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則更大。這種發展差距如果不采取措施予以解決,不僅對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和諧會造成不利影響,對整個國家和諧社會建設的大局也會造成不利影響。因而團結各方力量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不僅是作為執政黨的共產黨的任務,也是作為參政黨的各民主黨派的任務。身處民族地區高校的各民主黨派,由于其作為高知識群體的獨特性,既是中國共產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靠力量,也可以利用自身在知識界的影響團結各民族、各行各業的知識分子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其次,充分發揮高校民主黨派知識分子云集的人才優勢,為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獻策獻力。民族地區高等院校作為我國高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人才和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民主黨派成員較為集中的地方。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民族地區高校中的各民主黨派成員大都戰斗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在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合格人才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次,有利于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批合格人才。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包括社會工作人才在內的大批合格人才的培養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但與其他地區相比,由于偏僻的地理環境、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民族地區在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方面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外面的人才不愿意來,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需要人才,怎么辦?那就要自己培養,特別是本民族本地區人才的培養。在培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合格人才的過程中,民族地區高校的作用就相當突出了。
二、在促進民族地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文化推動作用
民族地區高校各民主黨派不僅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作用,而且在促進民族地區文化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也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首先,在促進和諧高校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諧的民族高校是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民主黨派作為民族地區高校教職員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積極作用的發揮能夠為推進和諧高校建設做出貢獻。毛澤東指出:“為什么要讓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呢?這是因為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很需要聽到不同聲音。”民族地區高校相對其他地區高校而言,當前的發展同樣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民族地區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受到資金、人才、生源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約,而且還受到民族地區傳統習慣、宗教勢力等其他因素的干擾。而民主黨派成員主要是在當地成長起來的少數民族知識分子或者跟當地少數民族頗有淵源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少數民族學生和當地少數民族群眾中有較高的威望。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的優勢,既有利于爭取當地各民族的支持,妥善處理高校與所在民族地區方方面面的關系,促進和諧高校的發展,也有利于為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這就要求高校的黨委和管理部門積極引導民主黨派成員堅定深化改革的信心,支持和參與高校的改革,積極為學校的教學、后勤改革、科技服務、學科建設、教書育人等工作獻計獻策,為實現學校的和諧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其次,在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方面也是一支重要力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國家的長治久安、民族的繁榮昌盛、社會的和諧發展都必須靠先進文化的發展來維系,文化是維系社會和諧的精神條件,因而“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少數民族文化是豐富多彩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多種文化的和諧發展既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身處民族地區高校的各民主黨派成員,不僅在民族文化的發掘、傳授、繼承和發展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身處民族地區高校的各民主黨派成員本身就是少數民族,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本民族文化的責任感,使得他們有條件也有能力來從事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研究推廣。
最后,在宣傳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設和諧的民族關系和宗教關系方面大有可為。和諧的宗教關系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和條件,因而《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加強信教群眾同不信教群眾、信仰不同宗教群眾的團結,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宗教信仰問題往往與民族問題聯系得非常密切,宗教問題處理得不好,往往會引起民族矛盾,因而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是我們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重要內容。對于湖北來說,民族地區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地,也有其他一些散居少數民族,但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占有少數民族人口的多數,土家族和苗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雖然這些宗教信仰不像回族和藏族等的宗教信仰那樣集中統一,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也沒有回族、藏族等民族的宗教信仰那么大,但如果處理不當,同樣會激化民族矛盾,破壞民族關系。民族地區高校各民主黨派民族地區高校的民主黨派大都與當地民族信教群眾有著密切的聯系,有的民主黨派本身就信仰民族宗教,作為中高級知識分子既懂得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又由于自身成員的特殊身份不僅可以利用大學講壇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在學生和社會中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而且也更容易博得信教群眾的信任。
三、在促進民族地區政治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的協調作用
民族地區高校中的民主黨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促進民族地區政治發展和社會穩定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協調作用。
首先,民族地區高校中的各民主黨派努力加強自身建設,以適應建設高素質的參政黨和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這既是民族地區政治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民族地區政治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之一。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為主要特征的多黨合作是中國特色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因而,在民族地區建設高素質的參政黨,既是民族地區政治發展的重要內容,對民族地區政治發展的整體推進也能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當前民族地區高校各民主黨派應該努力走出以前那種僅僅局限于各自的專業領域的缺陷,而要在努力塑造自身政黨形象的同時拿出有分量、對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有價值的重要參政成果。同時,民族地區高校中的各民主黨派成員在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中講大局、講原則、講團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做共產黨的摯友和諍友,做民族地區政治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建設者和擁護者,而不是處處與共產黨為難,開民族地區政治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倒車。
其次,堅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形成的,這正如鄧小平所說:“在中國,在五四運動以來的六十年中,除了中國共產黨,根本不存在另外一個像列寧所說的聯系廣大勞動群眾的黨。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中國。”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決定了各民主黨派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的其他黨,是在承認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個前提下面,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在當代中國,在民族地區,各民主黨派的前途和命運與中國共產黨的前途和命運仍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民族地區高校的各民主黨派成員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自覺維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這正如民進前主席雷潔瓊所說:“堅持接受黨的領導,是我會的光榮傳統和最重要最根本的歷史經驗。”這就要求,在高校建設上,積極提出促進高校和諧與高校發展的建議,同時一旦學校黨委在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后做出了促進學校發展的決定,各民主黨派應該擁護并自覺執行。在參政議政方面,也要作一個建設性的參政黨,在真誠幫助共產黨改進工作的同時,努力培養、選拔一批能夠同共產黨真誠合作的新一代黨外代表人物,為統一戰線各個領域輸送黨外代表人物和干部,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這對于推進民族地區政治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再次,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民族政策,為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服務,堅決反對民族分裂。在當前,維護穩定是整個國家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民主黨派的重要任務。社會和諧的首要標志是社會穩定,社會穩定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穩定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也是推進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政治基礎。民族地區高校各民主黨派由于成員大都是本地區少數民族成員、或者與本地區各少數民族人民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在當地大都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而且,高校民主黨派成員由于自身所從事教書育人職業的特殊性,他們在課堂內外的言行對各民族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觀念起著重要的影響。高校各民主黨派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宣傳共產黨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既是民族地區高校各民主黨派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也是民族地區高校各民主黨派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的光榮使命。
參考文獻: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學習問答[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2]毛澤東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235.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4]于剛.中國各民主黨派[M].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266.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