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殊的教育機構和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長達千余年的傳承與創新中,留下了諸多寶貴的精神遺產,值得我們當代的教育繼承和借鑒。
[關鍵詞]古代書院 精神遺產 學術研究 教學活動
古代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非常特殊的教育機構和重要的教育組織形式。書院教育產生在唐代,興盛于宋,延續于元明清,達上千年之久,對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和學術的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古代書院的產生和發展
宋代學者王應麟在《玉海》中解釋說:“院者,周恒也”,原意是指一圈矮墻圍起來的藏書之所,即“以私人創建或主持為主,收藏一定數量的圖書,聚徒講學和研討,高于一般蒙學的特殊教育組織形式”。“書院”之名始于唐代,其最初的主要活動內容和職責是:“掌刊輯古今之經籍,以辨明邦國之大典,而備顧問應對。凡有天下圖書之遺逸,賢才之隱之滯,則承旨而征求焉。”即是朝廷收藏校勘圖書,負責舉薦賢才和提出某些建議供皇帝選用和參考的地方,到了宋代,由于理學的興起及當時統治者開明的文教政策和寬松的政治環境等因素,官府設立和私人興辦的書院漸漸增多,書院的教育功能也日趨突現,出現了如白鹿洞、岳麓、嵩陽、應天府等許多著名書院。書院的發展在南宋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其規模擴大,組織嚴密,制度完備,特色鮮明,影響顯著。至元明清時期,書院受社會歷史條件和官方政策的變化而時衰時盛,最后在清末為新式學堂所取代。
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深刻變革的產物。它在傳遞與發展文化,培育人才與化育人生乃至促進社會全面發展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古代書院系統地綜合和改造了古代中國傳統的官學和私學,并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形成這種頗具特色的高等教育組織。一方面,書院吸收了歷代官學系統具有積極意義的辦學傳統;另一方面,它又是對傳統私學的直接繼承和發揚。
二、古代書院的精神遺產
第一,自主辦學,學術自由。自由主義精神,從唐代末期起就一直是古代書院教育的靈魂,學者擁有言論自由,擁有獨立辦學、獨立傳教的絕對權力,由此形成了一種自由而獨立的文化人格。書院是士人學子自由研究學問、講求身心修養的地方,也是名人學者為申明自己的主張而現身說法之處。那些執著于傳道的儒家士人常常表現出一種學術獨立、自由講學的精神。古代書院教學注重講明義理、躬行實踐;允許不同學派互相講學,學者亦可往來問學,并建立“講會”制度,成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形式;古代大學的書院,是具有相對的辦學自治權(自主權)和一定的學術自由的。不僅如此,更可貴的是由學者(往往是學術大師)主持,執教書院,推動學術研究,以其學術成就和聲望感召學子,從而使書院不僅面向社會,高于基礎教育,培養高層次人才,而且成為集藏典墳、納羅眾家的學府。
第二,體制靈活,目的明確。古代書院是教育機構,其管理模式不拘一格,教學體制相當靈活。教學方法采取個人自學、集中講解和質疑問難相結合,尤其重視讀書指導。一些書院學規等的制定,形成較為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明確了書院教育宗旨、教育教學原則等根本問題,如因材施教、啟發誘導、溫故知新、學思并重、循序漸進、由博返約、長善救失、教學相長、言傳身教和尊師愛生等。古代書院的辦學目的,既不是為了升學,也不是為了贏利,而是涵養心性、養育人才。朱熹制訂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明確提出了書院的教育目的,在整個書院史上具有廣泛影響。朱熹提出:“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他強調教育的培養目的不單是為了科舉考試以獲得功名利祿,而更應該是進行義理教育,道德修身,培養出符合儒家道德倫理的標準人才。書院以儒家學說為教材,要求學生通過研讀四書五經,修身養性,完善自身,具備完善的人格,真正地達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師生以道相交,切磋學問,砥礪品格,把做人與做學問統一起來。它以培養人才為宗旨,以繁榮學術為己任,這與大學精神是相通的。正如懷海德說:“大學的存在就是為結合老成與少壯以從事創造性之學習,而謀求知識與生命熱情的融合。”
第三,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書院既是教育教學機構,又是學術研究機構,中國古代書院的大師們大多是某一學派的學術帶頭人,或者是學識淵博、品德過人的“名師巨儒”,如宋代的朱熹、陸九淵、張拭;元代的趙復、吳澄;明代的王陽明、湛若水;清代的黃宗羲、顏元。大師們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同時積極地講學施教,使得學術研究和教育教學相得益彰。書院的講學都是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而書院的教學活動特別是“講會”,又使學術研究成果得以傳播和發展。每個書院往往都是某一大師學術研究的基地,許多著名的學者在主持自己的書院時,都注意形成其獨具鮮明個性教學科研特色。歷代有名的書院,幾乎都是當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心和名家學者的學術活動中心。書院的學術研究與教學活動相結合,并互相促進,成為古代書院教學凸顯的一個特點。
第四,治世救國,勇擔道義。書院作為傳道、弘道、講道、明道、修道的場所,以道的精神批判社會的腐敗墮落,不僅對形成各種思想流派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勇于代表社會良知,擔當社會道義,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正面的示范效應。以明后期在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東林書院為例:東林領袖們主張無論在朝在野,都應關心國家安危、百姓疾苦,腳踏實地去改革。“士之號為有志者,未有不亟亟于救時者也”,“學者以天下為任”,可視為他們反對逃世、主張“救世”的政治綱領。“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更是東林書院創辦者顧憲成高揚的一面講學大旗。這副對聯,是他們注重講學論道但不忘國家安危的真實寫照,也抒發了其寒暑不惰、勤教勤學、立志救國、兼濟天下的社會抱負。東林書院在明末的危局中,開創了書院救世愛國的優良傳統。東林書院師生高尚的民族氣節,堅定的愛國情懷,必將永遠地鼓舞策勵后人。
三、結語
古代書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平臺,經過千余年的傳承與創新,形成有別于傳統中國其他社會群體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的獨特精神成果,對中國古代人才的培養與學術的發展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它追求思想獨立,學術自由,實事求是的創新精神,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的教育方法,以道德涵養為旨歸的教育目的必將在華夏大地延續下去。作為封建社會一種特有的教育方式,書院制度雖然不能夠取代現代教學制度,但其寶貴的精神遺產一定會為現代教育起到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國鈞.中國書院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28.
[2]張傳燧.古代書院傳統及其現代大學借鑒[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
[3]毛禮銳.中國教育史簡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58.
[4]顧憲成.贈鳳云楊君令峽江序.涇皋藏稿.
[5]高攀龍.李肖甫書.高子遺書.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