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英語教學生倡導“以生為本,全面發展”,突出了學生英語學習的主體地位。英語教學中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能有效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激活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與潛能。教學中運用“以生為本”的“學生觀”對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等學習習慣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新課程 英語 主體性 學生觀
學生是英語教學的主體,是提高英語綜合素質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英語教學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功能,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培養他們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奠定基礎。英語教學中運用合理的“學生觀”,能夠優化課堂教學資源,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中“學生觀”的理解
學生觀是指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依據教材文本和學生學習特點,運用合理的教學策略發揮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能動性,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的“自我發展、自我提高”。
“學生觀”主要是指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特點,促進自我學習發展。學生觀中的自主性側重于主體權利,表現為主體對活動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動性側重與主體能力,表現為主體活動的自覺選擇和參與;創造性是人的能動性、獨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體性發展的最高表現。現代社會的開放、發展要求重視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使其具有主體性是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需要。
二、運用“學生觀”的策略
1.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主體能動性
新課程英語教學始終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的決定性力量。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把學生看作是簡單的認知體,要把他們看成是完整生命的人;不能把學生的大腦看成容器,要看成一口蘊藏豐富水源的深井,教師的使命就是引導學生挖掘這口井。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教師更重要的是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讓他們懂得教師只是他們學習的疏導者和助學者。教師要通過諸如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實踐活動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從被動的接受中走出來,激活學生學習的潛能。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源于學生學習動機的推動。據權威媒體調查研究發現,在影響外語學習的幾個主要因素中“學生學習動機的欠缺”約占到45%。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動機,使其在主觀上產生動力,要讓每位學生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意義,教師要幫助學生強化“我”的主體意識,幫助他們能夠自我探尋學習方法,不斷地提升自我,督促他們主動學習,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2.關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我們知道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對此,我們教師自己首先應該對上課充滿信心,帶著輕松自信的情緒走進課堂,以良好的情緒影響學生。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充滿信心,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多看學生優點。當學生出現發音害羞而不敢開口,當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錯用語句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諒解和適度的寬容,不要怪他們不能如教師所愿,而要引導他們、鼓勵他們,是他們在自己的學習中,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加信心,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創設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此,我們應讓學生不斷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和幸福,要讓學生感到學英語不是件苦差事。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沒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它心理活動如感知、記憶、思維等等都會變得軟弱無力。”布魯納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際上,興趣是一種積極的認知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要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持久的興趣,是促其主體性發展的基礎條件。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情景教學法,利用電教手段和直觀教具形象地、有層次地將所學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將傳統教學媒體(如板書、實物、掛圖、模型等)與現代教學媒體(如電視、錄像、錄音、計算機等)相結合,強化學生的視聽感覺,盡量做到能聽的讓他們聽,能看的讓他們看,能摸的讓他們摸,充分發揮多種器官的作用,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引發興趣,激發求知欲,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中滿懷激情地學習,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此外,教師應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小環節,多臺階;多變化,勤鼓勵”,即將每個教學環節化解為幾個小環節,且做到易精易小,每個小環節都緊扣教學內容,其做到環環相扣,層層接近,為學生搭好學會的臺階,讓他們感受到會學的樂趣。同時,教學環節的處理易多變化,做到教法的多樣性,使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得到滿足。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英語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時要了解主體、客體、環境等方面的情況。主體情況指學生的認知水平、英語基礎;客體情況指英語特征、教學的目的和內容;環境指英語輸入和輸出的外部條件。精心設計主題活動就是要根據階段性教學要求,把主體、客體、環境等方面情況聯系起來,并尋找出三者間相互作用的最佳連接點,使學生能夠參與,樂于參與并在參與中得到聽說讀寫方面的有效訓練。
課堂教學活動主要有:呈現活動,即活動的設計要以舊帶新,在復習舊課的基礎上創造情景,呈現新的教學內容,要力求生動形象,使學生處于積極狀態;練習活動,即要考慮不同程度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可能性,要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練習活動。無論在學習內容還是在參與形式上,都要讓不同層面的學生有一個機會可鍛煉,可自我展示;交際活動,即交際活動要從頭抓起,從培養交際意識到交際能力要循序漸進,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師生活動、生生活動,是交際活動在模擬的或課堂教學本身真實的環境中展開。
三、“學生觀”實施的注意點
1.注意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新課程課堂教學是在尊重人的生命尊嚴的基礎上予以展開的,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習的動力。
2.注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青少年有被人注意和尊重的心理特點。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多予以表揚,滿足他們的發展需要心理。
3.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并予以幫助指導。
總之,英語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確立為生而教的指導思想,要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研究學法”為重心,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作者單位:江蘇江都職教集團中心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