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的重點環節是: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和改革語文教學模式;要著重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自覺地培養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語文教學 素質教育 重點環節
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在農村中小學,怎樣加強素質教育,突出語文素質在農村教育中的基礎地位?筆者認為,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環節,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語文學科是極富有人文精神的學科,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古今中外名人刻苦學習的典型事例及名人名言,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嘗到學語文的樂趣,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快樂地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去。
二、注重漢字書寫能力的訓練
文字是記錄語言、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字寫得正確、工整、美觀,能增強表達效果。
在農村,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往往被認為是有文化的表現。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具有魅力的文字。它不僅要求書寫迅速、規范,而且力求書寫工整、美觀,甚至要求具有欣賞價值。學生不管是在校學習,還是今后走向社會,他們在工作、學習、思想交流和信息傳遞等方面都離不開寫字。特別是現在的農村,許多學生畢業后要走向社會求職,如果從事文秘或財會等相關專業的工作,對漢字書寫的要求就會更高,就更顯得十分必要。因此,漢字書寫訓練要作為農村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求學生在對漢字書寫知識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加強書寫訓練。
三、注重聽、說話訓練,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具有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已成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農村青年要外出求職,不僅要有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思想和見解,而且要有能夠在別人面前明白、準確地表達出來的能力,還要有能滿腔熱情地去說服別人的口才,這就要求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說話能力,加強聽說訓練,在聽說過程中使學生的思想得到鍛煉,感情得到陶冶,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如何加強聽說訓練呢?作為語文老師,首先,解決學生不敢說、不愿說的畏懼心理,鼓勵、引導學生多說話、多發言,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其次,可采用形式多樣的訓練方式。課堂上,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設計的語言交際訓練材料,聽教學錄音帶、朗誦詩文、講故事,或片斷作文,或即興演講,自由運用。另外,增加一些課外的好材料,如報紙、雜志中的好文章,文學名著中的人物對話,等等。挖掘好的材料提高聽說能力。這樣堅持訓練一定的時間,大多數學生不管是回答問題,還是自己口頭交流,都能做到神態自然、大方,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語言流暢。在訓練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確定目標與實際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時要確立說話“清晰、連貫、得體”的目標。教師加以指導,逐步完成。
2.教給學生會說話會聽話的方法。說話要清楚,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聽人說話要專注,能領會說話者的意思,是聽說訓練的基本要求。力求使學生在大庭廣眾之中敢說、能說、會說,逐步提高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四、加強應用文的寫作教學
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常常需要寫一些簡明、通俗、實用的文字。比如,寫一張請帖,擬一副對聯,給親友寫一封信,財物來往中立個字據,工作中訂個計劃,寫個總結,學習中寫篇筆記,為單位集體寫個材料,等等。我們把這些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人民群眾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處理事物、溝通關系以及交際中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文章總稱為應用文。它的寫作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前進,科學技術的進步,法制觀念的加強,應用文的種類日益增多,使用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幾乎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農村中小學的寫作教學,應在學生熟練掌握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寫作的基礎上,加強常見應用文寫作的教學訓練,力求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各類不同應用文的行款格式,行文做到語言簡樸、用詞準確、表達明確,能規范地撰寫所學過的各類應用文。
在訓練學生寫作時,首先,是要求他們注意積累素材,學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提煉寫作素材,寫作時盡量寫真人真事,抒發真情實感。設計寫作題目,規定寫作范圍時,要注意切合實際,貼近學生生活,讓他們有話可說,有文可做,尤其照顧到全體學生。教師要耐心輔導,及時鼓勵。訓練寫作時各有側重,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以訓練記敘、描寫、說明、議論的片斷為前提,加強復雜記敘文的訓練;高年級學生,以會寫一般的說明性文章和議論文,讓學生針砭時弊,發表主張,談論觀點;對中學生,主要訓練寫應用文,如演講稿、總結、請示、合同、計劃、倡議書等。使學生從易到難,學到了一定的寫作知識,培養了寫作習慣,要求大多數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都能完成一片像樣的文章。
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它具有工具性、社會性的綜合功能。語文教學與其它學科的教學一樣,除了進行基礎知識的傳授、基本技能的訓練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近年來的語文中考試題,特別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的考查,如果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就很難寫好這類的文章。
農村學生在中學畢業后,絕大多數面臨的是走向社會,參與社會競爭。要適應這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就必須使學生具有潛在的創造性思維。語文的一篇課文和數學、物理等課程的例題一樣,只是一個例子。在它完成了例子的作用以后,就可看成一堆訓練思維的材料,組織學生進行重新排列、組合,激活學生所學的知識,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一篇課文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多種不同的角度,對課文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審美鑒賞,而學生則可以從多方面獲取。
在語文教學中不論什么課型,都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先,要重視思維的過程,鼓勵學生多思考;其次,教師提的問題要有創意,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回答幾個答案。另外,還可以經常和學生一起搞一些活動。如“腦筋急轉彎”、“故事接龍”等,教師也參與到其中。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帶動起來了,思維也活躍了,許多同學回答問題也有了很大的創新。只要每位教師都自覺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那么,我們的學生就不至于成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不至于出現連衣服都不會洗的專家。
總之,語文教學必須將傳授知識和傳授學習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傳統教育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我們今天的教,就是為了明天的不教,學生今天的學,是為了以后更好地學。新的時代和社會用人制度的改革,給農村學生提供了機會,也對農村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大農村語文教育教學工作者應勇敢地面對現實,更新教學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加大素質教育的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化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
(作者單位:甘肅靖遠縣烏蘭鎮紅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