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語文教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科技發展要求。新課程標準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體現著鮮明的時代氣息。我國80%的學生在農村,因此,在農村中學實施語文新課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農村中學教育信息比較閉塞、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等原因,實施新課改困難重重,存在許多問題。
[關鍵詞]農村中學 語文課程改革 存在問題 措施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基本能力,具備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傳統的中學語文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科技發展要求了,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是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新課程標準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體現著鮮明的時代氣息。目前全國大多數省、市的高中都執行了新的課程標準,使用了新教材。
一、在農村中學實施語文新課程改革必要性
語文新課程改革不是簡單的換教材,不只是教材內容的增減、前后順序的顛倒,而是一個由課程教材改革牽動教育觀念、培養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教師教育等一系列改革。
語文課程標準更加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同時,創新發展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可以說,新課標、新教材體現了一種全新的語文教育觀念。在我國有80%的學生在農村,農村素質教育質量制約著整個國民素質水平,影響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因此,在農村中學實施語文新課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實踐證明,農村教育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開發、農村經濟建設、農業科學技術的普及和豐富農村社會文化等方面起著越來越大的推動作用。
二、農村中學在語文教學實施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在農村中學,由于教育信息比較閉塞、教研活動開展得不夠正常以及師資力量相對薄弱等原因,實施新課改困難重重,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學習觀念落后。不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沒有站在新課標的高度,把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作為教學的重點。對課程的看法、對教學的理解、對學生的要求等在觀念上一直處于傳統、保守狀態。存在著諸如:“不講不放心”、“要讓學生達到既定的目標”、“高難度大容量”等觀念。將制約新課程改革的實施。
2.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思路公式化,學生學習沒有動力。語文課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還是老一套。主要采用教師講、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式;陳舊、落后、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與方法,使教與學兩個方面都日漸失去興趣而處于抑制狀態。使廣大中學生遠離了五彩繽紛的文學世界,厭倦了乏味的語文課堂;由于學生失去了內在的學習動力,便不得不采用外在的、強制的措施,即增大作業量。這無疑會嚴重地影響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
3.教學手段原始化、硬件設施落后。先進的教學手段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思維、觀察能力。然而,大部分農村中學由于無力購置先進的教學儀器和電教設備,甚至有的學校到現在還沒有消除危房,硬件設施極其落后。往往是用一支筆,一本教材,一本教參便打發了三年高中的語文學習,最終使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這對推進課程改革十分不利。
4.教師水平差異大。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師隊伍不僅學歷達標率低,更主要在觀念、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憑借這樣一支參差不齊的教師隊伍來進行課程改革,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另外,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使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脫節。
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不少高中學生不喜歡語文,他們在學習中明顯地存在著“怕”、“呆”、“浮”等弊病。他們怕讀書、怕作業、怕作文。學習呆板、不靈活,不能舉一反三,死記硬背,靈活運用少,學習中缺乏艱苦性和刻苦性。讀書,心不在焉;讀后,不知所云;作文往往敷衍、應付,不能成篇;總之,大多數學生只習慣于利用大腦儲存知識,而不善于發揮大腦的思維能力,缺乏創新精神。
三、農村中學實施語文課程改革的具體措施
1.加強學習,更新與轉變教育觀念。實施課程改革,首先要解決思想和觀念問題。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學方式來武裝和發展自己,要建立新型的學生觀、質量觀和教學觀。新課標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應從主導上下功夫,再不應該出現枯燥無味的“師言生聞式”的教學。
2.教師要積極參加培訓,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技術。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隊伍與課程改革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而實施的課程改革又是一項系統工程,在觀念、方法、過程等方面有其自身的規律和要求。因此,必須對教師進行有效的培訓。近兩年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骨干教師培訓,對推動新教改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要全面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則主要采用校本培訓。因校本培訓具有效率高、目標明確、方法切合教學實際等特點。培訓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示范與研討相結合;把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滲透到培訓的過程中;加強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注重多媒體課件制作、遠程教育資源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的技能培訓。
3.改革評價,建立全新的評價體系。在評價學生、評價教學、評價教師的時候,確立新的評價標準。例如評價學生,不能僅僅按照成績,要按照其個性特長發展的程度,按照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程度以及他的綜合能力的發展狀況來進行評價,重新確立“好學生”標準。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各級政府,在評價學校、評價教師和學校領導的時候,首先看他的辦學思想,對改革的態度,看學生的發展情況,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的評價,使教育主管部門的評價成為教育改革的引導力量和動力之源。
4.增加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善于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作為農村中學,學習的主陣地就在課堂,只有切實地抓住課堂這一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才能真正地將語文教改推向實處。這就必須增加投入,更新設施,將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進入課堂。
5.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健康個性與健全人格、創新精神。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嘗到學語文的樂趣,從而快樂地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去。同時,重視刻苦勤奮、嚴謹惜時、求真務實、注重多觀察、善思考、勤積累的求學之道;加強奉獻愛國教育,培養自強自立、堅持實踐、勇于探索、勇于拼搏、勇于創新的精神。
語文教學新課改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是學生學習知識、鍛煉能力的需要,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在農村中學語文新課改中,語文教師要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分析現有資源,按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社會的要求,探索適合農村高中語文新課程教育的教學方式,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過程與結果相互統一的語文素質教育。通過農村中學語文新課程教學實踐,不斷轉變和升華教學理念,提升教育目標,豐富教育內容,優化教育手段,完善有關學生和教師的評價體系,促進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形成互動的語文課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向主動探究轉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作者單位:甘肅會寧縣郭城農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