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完善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審美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所以,高職院校應樹立全面育人的教育觀念,通過多種途徑實施審美教育,以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合格人才,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
[關鍵詞]高職教育 審美教育 全面發展 審美觀
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主席在報告中就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我國的高等教育方針中也提出,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都說明美育在培養全面發展人的方面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也體現了美育是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完善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任務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審美教育及其地位和作用
審美教育簡稱美育,是針對具體的對象培養他們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感受、鑒別、欣賞和創造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建立客觀的審美標準,培養他們崇高的審美理想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為社會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
美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對個體心理發生建構作用,又對社會文明建設產生促進作用。
首先,美育有助于人正確認識人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諧統一,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特征。審美是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能凈化人的心靈,培養人的高尚情操,提高人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和辨別能力。因此,審美對一個人正確認識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有著重要作用,從而能促進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其次,美育能啟迪人的思維,激發人的美感。人們要揭開大千世界的奧秘,首先需要有一種強烈的情感作為推動力。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于真理的追求。”美育可以激發人們求知的渴望和熱情,推動人們去探索、去追求、去發現客觀世界的美以及審美活動的美感,成為科學家進行探索的智慧源泉之一,從而使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使人的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
其次,美育能促進人的心靈結構的“內化”。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將道德、知識等教育轉化為人的一種精神素質,使之形成真善美相統一的人格。美育沖破了狹隘的功利主義,比較容易與其他教育相結合。例如,審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情感基礎和有利手段,通過審美教育,可以使外在他律轉化為內在自律。所以,美育可以全方位地把其他教育帶動起來,形成一個有機體。
最后,美育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二十一世紀對教育的要求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的人應有綜合化的知識結構,應是知識、修養、經驗與情感的有機結合。而美育的社會功能就在于培養人、發展人,使人成為身心健康的完美人。因此,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需要有較高的審美素質,沒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
二、審美教育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教育功能上重“技”輕“美”的現象普遍存在。雖然我國的教育方針明確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全面教育仍然很不完善,特別是職業院校迫于競爭與生存的壓力,往往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說在嘴上,其主導意識和行動卻偏重于單純的實用技術培養,一些學生及老師認為“只要技術好就行,其他無所謂。”因此,他們把美育變成軟道理、軟任務,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甚至不要的狀況普遍存在。
其次,從各類學校到全社會都比較重視智育,忽視美育。在社會中,智育往往被強化,而美育則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尤其是忽略了美育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后,導致進入高校的學生美學知識普遍貧乏,審美能力嚴重先天不足。例如,在我們的校園里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學生坐沒坐相,站沒站樣,衣冠不整,亂丟雜物,舉止粗魯,不會關心尊重他人,不懂得寬容謙讓等。這些現象都反映出我們有些學生素質偏低,審美意識淡薄,審美修養缺乏,他們非常需要引導和教育。
再次,相當一部分人對審美觀的確立和審美能力的獲得存在錯誤的認識。從我們對呼和浩特市三所高職院校的師生調查和掌握的數據情況看,有53.8%的學生認為審美觀念沒有正確與不正確、先進與落后之分;53%的學生認為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的獲得是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而事實上,審美觀念作為人在審美活動中對美、美的規則和美感等問題的基本觀念、基本觀點,主要受世界觀的指導和制約,又隨著世界觀的變化而變化。世界觀有正確的、科學的、先進的,也有錯誤的、非科學的、落后的,這些將直接影響著人的審美心理、審美行為。同時,這些審美能力即感受美、鑒賞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會受到人的健康條件、生活條件、所受教育的程度、自身文化修養以及素質高低等因素的影響。正是因為大多數學生對這些問題的錯誤認識和理解,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會以丑為美、以異為美、自我欣賞、重表輕里、貪圖安逸、尋求刺激、追求個性色彩、追求新奇、穿著打扮講名牌、講檔次、講臉面,難以認清善惡美丑,在生活和審美活動中,留下了人生修養中的缺憾。
三、審美教育實施的途徑
在高職教育中加強審美教育,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1.轉變“重技輕美”的教育觀念。針對當前高職教育的現狀,在學校教學中要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充分認識美育在全面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變高職教育中重實用技術傳授、輕審美教育的不對稱現象,利用好課堂和其他一切宣傳陣地,對學生進行較系統的美學理論的講解,介紹那些具有較高審美層次、較深思想性和較強藝術感染力,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與審美能力有重要作用的高雅藝術,使學生掌握基本美學知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具有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和一定的鑒賞水平,去積極地追求美,欣賞美,創造美。
2.用整合性思維的方式來思考學校的美育。教育是一個整體,德、智、體、美諸育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因此,提升美育在全面教育中的地位,并不是單純地增加時間,脫離其他諸育抓美育,這樣抓美育可能表面上會引起轟轟烈烈的效應,實際上并不會引起學生的認同、共鳴、內化。反之,如果通過相關學科的教學進行審美素質教育,其他諸育都具有美育的意識,并結合自身的特點與學科的內容,發掘其內在的審美因素,將其滲透在教學之中,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又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審美素質,促進學生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收到“以美啟真”的效果。同時,有了其他諸育作為美育的載體,美育的內容就會更生動、具體、鮮活,其感染力、說服力會更強。
3.引導學生欣賞和創造藝術美。審美教育的實施離不開藝術的美和現實美兩大領域。其中,藝術美是美的集中表現形態,它對提高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人的正確審美理想有重要意義。因此,藝術作品成為審美教育中使用最多的媒介,學校要高度重視和積極開設藝術教育課。同時,還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閱讀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學作品,定期開展音樂、舞蹈、繪畫、朗誦以及參觀、游覽等活動,使學生經常受到高雅藝術教育,獲得美的享受。
4.通過自然界中蘊涵的美,進行審美教育。大自然是一座天然的知識寶庫,也是藝術創作的主要源泉,它能給音樂愛好者優美的韻律和旋律,給美術愛好者以繽紛的色彩與形象,給文學愛好者以豐富的創作素材與美感。它豐富的內涵能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感知能力。因此,學校要有計劃的組織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通過自然美的教育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性情,開闊胸襟,去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
5.通過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進行審美教育。環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所依賴的客觀自然條件。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的。美化的生活環境可以供人欣賞,成為人的審美對象,對人們具有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學生在優美、整潔的環境里,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愉快的心境。因此,學校應組織師生按照美育的要求在校園里種樹木,培養花草,把教學、辦公、體育活動場所及生活設施布置的和諧大方、井然有序。除此之外,學校還要創造一個能喚起學生向上,激發他們奮發進取的內在美的環境。其中,有計劃地組織宣傳蘊涵著社會發展本質、規律,并能給人以精神愉快、奮發向上的社會生活現象就是一種常見的作法。例如,開展學習雷鋒等英雄模范人物、創建文明班級活動等。
6.借助學校生活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人類的一切生活活動中都包含有美的因素,人們總是希望不斷美化自己的生活,從而自身審美化,生活可以成為審美資源而進入審美教育過程。因此,學校要善于抓住學生在校生活的有利時機和空間進行審美教育,要發揮“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導向作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文明禮貌的意義,區分文明與禮貌的界限,使學生養成高雅文明的言行舉止。同時,還可以利用宣傳櫥窗、公益性勞動和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和丑惡現象做為反面教材來進行審美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
總之,審美教育是社會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程度不僅是一個社會文明化的標志,也是一個民族的文明標志。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和結晶。”因此,為了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塑造他們的完美人生,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采取多種途徑對他們進行審美教育。
參考文獻:
[1]李文庠.簡明美育教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88.
[2]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系.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3]閻立欽.創新教育——面向21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抉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
[4]楊恩寰.審美教育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5]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