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作為學校所擁有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文化產品、道德準則等精神形態的文化氛圍,是學校的靈魂,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要素。一所學院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可以振奮學生的情緒,調節學生的心理,規范學生的行為。因此,充分了解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內涵、大力加強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 精神文化 內涵 建設
我國高職院校是從20世紀80年代建立,并于其后十年迅速崛起。各類高職院校的校園物質環境建設突飛猛進、面貌日新月異,但其校園文化建設層面卻面臨先天“發育不足”和后天“營養不良”的尷尬境地。校園精神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一所學校整體精神面貌的體現,更是學生成長進步的一種潛在的“動力系統”。因此,充分了解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內涵,大力加強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對實現校園人的精神、心靈和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內涵
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園精神、校園文化傳統和校園人際關系等。
1.校園精神是指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基礎上,尤其在其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通過校園文化主體活動,并經過歷史的積淀、選擇、凝聚、發展而形成的,是校園文化體系中高度成熟并正被學校師生一致認同的主體精神文化。它通過校風反映出來。校風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和精神力量,是無形的、看不見的;但它作為一種規范力量,又是有形的、摸得著的,常常以心理氛圍的形式表現出來。它在大學教育過程中發揮著特殊的背景作用,是任何規章制度和任何管理機構所不能替代的。
2.校園文化傳統是指一所高職院校區別于另一所高職院校的文化物質,是學校在辦學方針、文化底蘊、學校風氣等方面的綜合反映。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任何東西,也不像傳統那樣鞏固集體。培養傳統、保持傳統是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務。”大學文化傳統作為一種文化模式的具體表現,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積累、積淀而逐漸形成。它所形成的學校氣氛能使大學生產生歸屬感、安全感、和自豪感,并使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大學生不斷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便與學校文化傳統保持一致,同時得到師生的肯定,實現文化整合。同時,校園文化的新發展又是在繼承和發揚原有校園文化傳統精髓的基礎上予以延續和創新。
3.校園人際關系是指高職院校中人與人之間直接的心理關系和交往關系。在校園精神文化中,師生是主體,其中,學生是學校的主要群體,他們的人際關系、心理狀態等,都將深刻地折射校園精神文化狀況,成為校園文化的聚焦點。同時,在營造和參與校園精神文化的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的作用,他們的思想境界、行為作風對于校園文化建設有著重要影響,成為校園文化的晶核。因此,作為校園文化主體的學生和教師,他們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校園精神文化發展的關鍵。
二、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作為學校所擁有的精神形態的文化氛圍,是學校的靈魂,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要素。一所大學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可以振奮大學生的情緒、調節大學生的心理、規范大學生的行為。因此,職院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說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1.加強校風建設
校風是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的綜合反映。高職院校校風建設應逐步推進,一是孕育校風。它的培育和確立原則上要不空泛、不抄襲、有內涵、有特色,要用科學的哲學思想為指導,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確立。二是宣傳校風。校風一旦確定就要多方宣傳,提高學生對校風的感性認識,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理論導向和政策導向。三是強化管理。對于所倡導的校風,切不可變成空洞的口號,應重在引導人們去踐行。最后,內化校風,即通過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教育和行為感化教育工作,促使外在要求逐步內化為大學生的思想和自覺行為。
2.培育創新精神
創新是建設校園精神文化的原則。我們不僅要有弘揚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同時,也要結合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主體的現狀、面臨的問題、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并結合學院自身的特點吸收國內外先進文化素養,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只有遵循“批判繼承”的原則,才會建立起先進、健康的校園文化。
3.加強社團文化建設
學生社團以其自身特點,深受大學生的青睞。一個優秀的社團,更能給社員以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和一種對集體的責任感;社團中倡導的價值觀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成員的心靈,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達到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目的。
加強大學生社團的建設,一是要明確社團的重要地位。高職院校應從素質教育的高度,認識學生社團存在的積極意義,確保社團在學校黨委領導和團委指導下,健康成長發展。二是引導社團發展方向。在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指導方針的基礎上,引導社團堅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之路。三是完善社團管理機制。制定靈活有效的管理機制,使社團活動規范化、制度化,避免因個人感情、經驗、興趣給社團發展帶來盲目性和隨意性。四是教育、培養和關心社團骨干。我們應加大對社團骨干隊伍的選拔和考核力度,同時,應關心愛護社團干部,注重干部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升。
4.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旨在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求學與做人的環境,而在求學與做人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教師的率先垂范是真實而鮮活的,學生易于接受和效仿,這種教育示范作用常常是主動的、自覺的內化過程,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
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應以真誠、熱情消除學生的排斥心理,使學生從內心感到關心、獲得滿足,從而愿意接近老師,最終實現教育學生的目的。第二,教師應以尊重、理解贏得學生的支持認可。要形成尊重學生的良好教風,鼓勵學生表達觀點,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質。第三,教師應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師本身就能成為學生學習和仿效的榜樣。
5.加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
校企聯合使校企文化在交流與碰撞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它是促進職業院校校園精神文化與企業精神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式。其途徑主要有:一是強化專業知識,促進與企業文化的聯系。二是利用實習、實訓的機會把握、理解企精神文化的具體內涵。三是邀請企業文化工作者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四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開展企業文化內容的展示,實實在在地把企業文化引入校園,融入并發展校園精神文化。
總之,發展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要在充分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針對新的時代特征和高職院校的特點,進行合理有效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健康持續發展,才能實現對學生的精神、心靈和性格的塑造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馬卡連科.論共產主義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陳啟文.論高校校園精神文化的優化[J].云夢學刊,2005.
[4]呂春雷.優化成才環境校企合作共建校園文化[J].教書育人,2001.
(作者單位:湖南湘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