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先檢定了三聚氰胺?

最先從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中檢測出三聚氰胺的,是國內一家檢測實驗中心!
三鹿之禍肇始于2007年12月。消費者向三鹿乳業集團投訴,稱小孩吃了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后,尿液變色并伴有沙粒。三鹿乳業集團通過自檢和委托多家檢測機構檢驗,均未發現問題。今年3月以后,投訴驟然增多。及至7月下旬,三鹿乳業集團掌握的嬰幼兒患者多達數十例,并已發現因病致亡案例。三鹿乳業集團緊急應對,一方面回訪安撫消費者,一方面拼命從內部生產管理環節查找原因。氮磷配比檢測,氨基酸含量檢測,所有進入生產流程的原輔材料都按最嚴格的國際國內乳制品標準檢測了,仍然一頭霧水。
“假如不能確定奶粉中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成分,只能是盲人摸象,一時半刻很難找到根源。”權威專家解釋說,現在已知的化學物質有50多萬種,不可能逐一排查檢測。日本對食品化學物質檢測是最為嚴格的,實行肯定列表制度,全部加起來也只有5000多種。比如大米,列表130多項,加上1000多種必檢化學農藥,總計1130多項。500000∶1130,也不過占0.23%左右。
在久久按正向思維通過常規路徑難以破解禍根的煎熬中,他們終于將自己生產的奶粉與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輸美“寵物飼料”聯系起來。
7月24日。三鹿乳業集團將封裝好的奶粉樣品,以“做研究”的名義,委托某檢測實驗中心進行三聚氰胺含量專項檢測。
“做研究?難道是做奶粉國家標準實驗研究?”正在從事多項奶制品國標研究的實驗中心負責人認真查看了三鹿乳業集團送交的檢樣:16個奶粉樣品,每個30克左右,塑料袋封裝,沒有外包裝,沒有品牌標識,完全吻合國標研究實驗檢測規范。
7月30日。檢測報告出籠:16個樣品中,15個檢出三聚氰胺。
“惟獨一個樣品沒有檢出三聚氰胺,更使我對三鹿所稱‘做研究’的檢測目的篤信不疑。”實驗中心負責人說,“根據科研實驗檢測要求,16個樣品中,必須有一個是空白樣。”
當這家實驗中心負責人為多了一個科研競爭對手在心里打著小九九時,真相大白的檢測報告卻猶如晴天霹靂,頓時把三鹿乳業集團的高管們驚呆了。當“三聚氰胺”這4個像瘟疫一樣的字眼閃亮在腦海的那一刻,他們意識到巨大的災難降臨了。
三聚氰胺(Melamine),俗稱密胺、蛋白精,是一種有機化合物,通常被用作化工原料。它呈白色單斜晶體,幾乎無味,微溶于水(3.1g/L常溫),可溶于甲醇、甲醛、乙酸、熱乙二醇、甘油、吡啶等。盡管它本身為低毒性,一般成年人微量攝入也會大部分自然排出,但如果與三聚氰酸并用,則會形成無法溶解的氰尿酸三聚氰胺,長期攝入可能導致生殖能力損害、膀胱或腎結石、膀胱癌等。1983年美國進行的動物實驗表明,用三聚氰胺高劑量持續喂食雄鼠,會造成膀胱結石,并增加膀胱、尿道出現惡性腫瘤的風險。
然而,某檢測實驗中心卻因最先檢定了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一度受到非議和責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此仍諱莫如深。為當事者諱,記者也不得不隱其真身。理解萬歲吧。
“為什么知情不舉?”“為什么不向上報告?”面對方方面面的調查和責難,實驗中心負責人哭笑不得。
“作為商業性委托檢驗,”這位負責人申辯說,“第一,我必須按國內外通行的誠信規則為用戶保守技術秘密;第二,我無權擁有、使用和發布用戶的檢測數據;第三,用戶送檢樣品并未標明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
是耶,非耶?功耶,過耶?社會自有公論。
“每一個數據都關系一個人的命運”
9月11日。河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緊急受命:承擔配合警方進行疑似三聚氰胺添加物樣品的技術檢測任務。

三聚氰胺作為一種非食用化工原料,國家明令嚴禁用作食品添加物。國務院聯合調查組的調查證明:“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為加入的。”截止事發至今對全國1600多家乳制品企業的嚴格調查,沒有發現一家在生產環節添加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污染出在從飼料到奶站的奶源產銷環節,而非企業生產加工環節。
當中國乳制品行業產能過剩指數飆升到50%的驚人高位,當幾大乳制品企業巨頭把無序擴張、惡性競爭的烽火燃遍中華大地,“奶不夠,水來湊”就成了原奶產銷鏈上的“潛規則”。于是,三聚氰胺從潘多拉魔盒溜出,變成了不法之徒斂財致富的靈丹妙藥。
9月11日。河北省警方展開緊急偵查搜捕行動,對全省各地的奶牛養殖戶、養殖場、擠奶廳和收奶站進行拉網式排查。兩天之內,就傳喚、問訊、拘留100多名嫌疑人。一批批疑似添加三聚氰胺的生鮮奶樣、飼料樣、原料樣、以及添加劑、添加物樣品,不分晝夜源源不斷送達河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樓里樓外,樓上樓下,一天24小時都有公安干警值班守候。
臨危受命,對于河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主任段文仲來說,不是第一次。然而,三聚氰胺檢測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產品質量檢測。
“每一個數據都關系著一個人的命運,每一張檢測單都必須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段文仲說,“經我簽字蓋章的每一份檢測報告,轉手就會變成犯罪嫌疑人的罪證。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我們在協助警方簽發逮捕證啊!”
檢測三聚氰胺是一場全兵員、全系統、全方位、全天候的持久戰。9月13日至15日,第一個中秋節小長假,技術中心沒有一個人休息;“十一”國慶黃金周,技術中心一天假沒放;從9月11日至11月10日的整整60天里,技術中心的檢測儀器從未停止過運轉!
最令段文仲心疼的,是他手下的20名專業技術人員。今年以來連續高強度超負荷地過度勞累,已然人疲馬乏。出口產品檢測,涉奧食品檢測,外加近30項國家標準和科研課題的研究任務,壓得人人都喘不過氣來,春節至今就沒有休過一個正常的節假日!
國慶節期間的一個深夜。連續開機20多個晝夜的2臺價值200多萬元的檢測儀器同時故障。程方局長聞訊,第一句話就問:“人沒有累倒的吧?”言畢,這位應急以來一直吃住在辦公室的河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一把手兩眼已然淚光閃閃。
較之正規的產品質量檢驗,警方送交的樣品要復雜得多。前者來樣明明白白,本底成分清清楚楚,是一種按部就班的重復性技術工作。后者則不然:警方提交的檢樣,除了原奶和奶粉,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名稱、不明成分的飼料、添加劑和提取物。面對一袋袋白色粉末狀的檢樣,負責檢測前處理工序的技術人員往往要通過化學的、物理的和感觀的多種手段和方法進行反復分析判斷。在沒有確定其為何物之前,他們絕對不敢冒著毀損高精密儀器設備的風險輕易將樣品送上檢測臺。
就是在這種難關重重的緊急情形下,他們在很短的時間里,高效率高質量完成了警方提交的970多個疑似三聚氰胺檢樣,為三鹿嬰幼兒配方奶粉案件的快速偵破做出了貢獻,受到國務院聯合調查組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贊揚。

“其實,我們不僅承擔了大量乳制品三聚氰胺檢測任務,還為合格生鮮奶出具了特別通行證呢!”言畢,段文仲臉上露出得意的微笑。
9月20日傍晚。河北省行唐縣公安局派員帶著省政府的指令,火急火燎將一批鮮奶樣品送達河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請求檢測。
原來,當地奶農生產的鮮奶由于沒有三聚氰胺檢測合格證明,遭到乳制品企業拒收。奶農情急之下,已將奶罐車開到了縣政府大院。如不妥善處理,將會造成社會動蕩。
段文仲聞知內情,二話沒說,立即布置檢測。結果很快就揭曉了,但所有在場的人也都懵了:3個取自奶罐車內和3個直接從奶牛身上擠出來的鮮奶樣均檢出微量三聚氰胺。
這一異常情況引起各方高度重視。程方局長帶領段文仲等人迅速前往行唐縣,采集了17份檢測樣品。其中,直接從奶牛身上取奶樣7個,各類飼料樣品9個,飲用水樣品1個。
經檢驗,飲用水樣品未檢出三聚氰胺;7個奶樣均檢出三聚氰胺,含量最低0.1mg/kg,最高0.33mg/kg;9個飼料樣品7個檢出三聚氰胺,3個小于1mg/kg,3個介于6#12316;12mg/kg之間,最高達30mg/kg。
檢測表明,飼料含三聚氰胺是導致生鮮奶殘留三聚氰胺的根源。中高含量疑似人為添加,而微量又從何而來呢?段文仲決計查個水落石出。經過對土壤—肥料—農藥—作物—飼料—牛奶的整個食物鏈全過程追索與大環比檢測,終于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學結論,在國內率先完成了整個食物鏈三聚氰胺的檢測實驗,引起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
10月8日。衛生部、質檢總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公告,標定乳制品及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臨時管理限量值(簡稱“限量值”)。該限量值不僅參考了歐盟、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以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標準,而且與河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測定的生鮮奶三聚氰胺含量平均值高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