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深秋,國產第一根雙金屬帶鋸條在湖南機床廠問世,從此拉開了國內鋸切行業發展的序幕。
曾有業內人士說:“湖南機床廠的發展史,就是中國帶鋸條的成長史。”2007年8月,湖南泰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收購湖南機床廠經營性資產的方式,完成了我國鋸切行業第一次資源整合。從而開啟了我國鋸切行業與國際接軌的新里程。
眾所周知,鋸條在切割時往復運動,而帶鋸條只向一個方向運動,首尾閉合成圓循環切割。雙金屬帶鋸則是由兩種金屬,是“高速鋼”和“彈簧鋼”焊接在一起的。背部由“彈簧鋼”制成,韌性大、不易折斷;鋸齒則是“高速鋼”,強度大,硬度高,耐鋸切。由于兩種鋼材的特性不同,牢固焊接非常關鍵,對焊接后雙金屬材料的熱處理非常復雜。
“中國鋸切行業與國外同行相比,整體還很落后。在雙金屬帶鋸條發展初期,因質量不穩定、易斷裂,鋸切行業曾一度出現‘買得起鋸床,用不起帶鋸’的尷尬局面。目前國產帶鋸價格便宜,但質量偏低,因而進口產品一直主導中國鋸切的高端市場。”泰嘉新材董事長方鴻告訴記者。
近幾年,由于現今機械、冶金、汽車、電氣行業發展迅猛,作為金屬切割的雙金屬帶鋸條市場需求持續高速增長。正是看到了這兩點,之前從事雙金屬復合材料及其制品生產、銷售的方鴻告訴自己:一定要為國內鋸切行業爭一口氣。
泰嘉接手湖機的不僅是資產和技術,更是承載了一份責任。其實早在2005年泰嘉新材的“高速鋸切用雙金屬復合鋼帶”項目就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該項目連續3年被列為國家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重點計劃。自收購湖機資產后,復合鋼帶、帶鋸條和鋸床三類產品相互關聯,形成了極佳的產業鏈,整合后產業競爭優勢得到明顯提升。
這無疑也是泰嘉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泰嘉新材由此一躍成為目前國內較大的鋸帶生產商,產品經中國金屬切割帶鋸條專業協會鑒定,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標準。產品受到國內用戶的一致好評,并遠銷東南亞、中東、南美等地區。
材料的鋸切是機械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其手段有火焰切割、線切割等,但綜合節材、節能、高效等要求,帶鋸切割是最理想的方式,應用范圍日益廣泛,鋸切產品需求量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長,預計今年帶鋸條的國內需求量達2500萬米,仍有大部分市場還被外國品牌所占領。
“我國雙金屬帶鋸條生產,過去‘湖機’是王小二開店——獨此一家,現在冒出了10多家,再加上國外品牌的涌入,業內競爭不斷升級,價格戰已打到白熱化的程度。但我們決不去摻和價格大戰,而是利用自身優勢,主攻高端,做強做大。”方鴻說。
或許是歷史使命在身,泰嘉新材居安思危。或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鴻看得更遠:泰嘉新材正在超前研究和開發引領潮流的新產品,努力使技術創新能力達到世界領先。現在國外的柔性化切削中心已從料庫管理到出產品,整個過程都由計算機及機器人操作和控制。這些年泰嘉新材鋸帶的發展也很快,規格涵蓋到了6.7mm~67mm,在引進國際一流生產線的基礎上,推廣應用了真空電子束焊等10余項國際當代新工藝,使產品保持了國內領先水平。
另一方面,泰嘉新材向來重視人才引進。方鴻堅信“企業惟一持久的競爭優勢,在于比自己的競爭對手學得更快、更好”,要演好行業“領跑者”這個角色,必須“引智”。近3年來,泰嘉新材高薪聘請多個國外專家長駐公司指導工作。同時,每年派遣核心技術人員去國外培訓,因而連續3年被國家外國專家局確定為外國專家引智和技術人員出國培訓重點支持企業。
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泰嘉新材已規劃通過實施產業化擴產及產業鏈延伸項目,用5~10年時間,把泰嘉新材打造成鋸切行業的龍頭企業。“兩年后,待到新品種鋸帶批量投產,我們就殺入西歐和北美市場,將我們老祖宗魯班發明的鋸發揚光大。”方鴻自信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