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狂跌、樓市蕭條、車市低迷……在秋日尚暖的10月,冬季卻已不期而至。救市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也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稻草。全世界的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一雙無形卻巨大的翅膀扇動著、震顫著牽連在一起。
剛剛從美國回來的上海交大殷承良教授這樣描述他所看到的景象:美國三大的員工臉上滿是迷茫的表情,誰也說不清未來會怎樣;汽車類股票的直線下跌帶給股東們徹骨的寒意;美國政府將500億美元用于發(fā)展新能源汽車作為救市手段;人人暴炒著關于“中國”的話題:不僅因為華人在美國的投資已蒸發(fā)大半,也不僅因為中國政府參與“救世“的新聞,種種跡象表示,中國市場成了美國汽車的最后機會。
在三大走出困境的戰(zhàn)略中,除縮減成本之外,更將傳統(tǒng)車輛的研發(fā)與制造向中國轉移,并宣稱: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保證將獲得的收益留在中國。而在美國本土市場,三大將利用美國政府的500億救市錢全力投入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
毫無疑問,中國傳統(tǒng)汽車業(yè)將面臨更大挑戰(zhàn)。
來自國內大集團的消息是,跨國公司目前已逐步改變中國發(fā)展政策,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小排量汽車,包括AD級車的競爭中。
那么同樣毫無疑問,對于中國自主品牌而言,更為激烈的競爭還在后面。
大兵壓境,中國車怎么辦?
中國車用怎樣的實力,怎樣的競爭優(yōu)勢面對這一切?
“愛我中國車”第三屆自主品牌年度車型的測評在即。在這樣的背景下,找到一個答案,《汽車觀察》拿出前所未有的努力:35款新車,網上招募車友,并打出“誰是最棒中國車,中國人試過就知道”的口號,期待著所有自主品牌的一次整體亮相。有什么力量比“中國”更有力?有什么精神比“團結”更振奮人心?當全球目光集中在中國,中國的市場、中國的消費者才是堅強的后盾。讓我們感觸頗深的某些企業(yè)的態(tài)度:“我們不愿參加自主品牌的評選”、“都這時候了,還評選什么”,有些讓人悲哀。
如果中國車不能標榜“中國”二字,如果中國車不敢接受真實的檢驗,如果中國車不愿以團結,整體的風貌共同展現中國車的風采,如果在眾巨頭虎視眈眈的中國市場無法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那么我們還有什么資本、有什么底氣堅守陣地、贏得未來的戰(zhàn)爭?
冷靜下來想一想,是中國能救世界,還是世界能救中國?又或者是整車廠能救配套商?再或者期待政府新政策頒布?其實這些都是外力的作用,往往有救命稻草之嫌。挺欣賞一汽集團總經理助理田雨時先生那番話:“只要有‘危’就有‘機’。外面冷的時候,內部要熱。煉好內功,蓄勢待發(fā),在‘危’中抓住崛起的‘機’會。”
此話大有道理:第一,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第二,困難來了更要自信與自強:第三,自信自強者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