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不但嚴重影響到了美國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等本土汽車巨頭和零部件生產廠商,還波及到了世界各個汽車市場區域,甚至是一直被看好的“金磚四國”。但是,機會與挑戰是對等存在的。危機帶來的并不全是惡魔。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造就了小排量車的風行,日本的汽車產業也借機在全球占據了一席之地。
那么這一次的金融危機又會創造出怎樣的機遇?坐擁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是否能突破缺乏自主技術的瓶頸?
機遇一:中國市場內容強大
一位經濟學家分析未來中國汽車市場時表示:“別忘了,美國家庭汽車更多賣向農村。”
博世集團:“對于中國市場的強大內需,戰略上更注重中國發展,客觀上將帶來很大的影響。到2015年,全球增長中的25%將來自于亞太地區。其中最大的貢獻將由新興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和東盟國家來實現。
機遇二:中國汽車業增加話語權
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不僅是我國再次崛起的良機,也將是我們國家汽車工業參與國際汽車市場新格局秩序制定的最佳機會。
長城汽車品牌宣傳部部長商玉貴:“對美國公司而言,遠離美國本土參與中國市場競爭是避免其資產縮水的最好方式。對我們來說,借此可擺脫目前不利的經濟狀況,既可利用國外市場緩解銷售壓力,也可利用外資大力發展汽車及后市場服務,為自己樹立品牌形象。”
機遇三:有利于汽配企業“走出去”
“目前汽配企業更應該主動出擊接觸買家,切實地幫助買家降低采購成本,共同進退才能創造雙贏。”
蓋世汽車網總裁陳文凱:跨國公司從中國進行汽車配套采購才剛開始,當這些公司在本土市場面臨更激烈競爭的時候,為降低成本,只要人民幣升值不加速,擴大中國采購的零部件品類的可能性很大,這也意味著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增長的潛力仍然巨大。但在現在這個困難時主動向買家伸橄欖枝,毫無疑問是開發新買家的最好時機。
與此同時,中國車市的挑戰也會存在。
挑戰一:2009年汽車市場崩盤
J.D.Power汽車部執行董事Jeff Schuster:“雖然今年全球汽車市場就已出現明顯下滑,但2009年全球汽車市場可能會‘徹底崩盤’,成熟市場比新興市場所受沖擊更大,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將完全從中幸免”。
挑戰二:告別高增長時代
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開發部副主任徐長明:金融危機對中國市場主要是以間接影響,連鎖反應的方式起作用。我國整車出口到美國的很少,但零部件很多,美國的汽車購買力下降企業面臨減產,對于我國零部件企業產品出口肯定會受到沖擊。由此可見,出口對汽車產業的拉動作用不會那么明顯了。
挑戰三:自主品牌迎來嚴峻考驗
消費者:“我本來準備年底買車的,但是車如果跌的話,可能會等到2009年年底或2010年年中,自主品牌就要有自主品牌的風格才對,自主品牌創新能力差。
中國汽車行業可以從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學到很多東西,思考自身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的發展對策。應加大汽車業整合力度,提高研發能力,增強行業競爭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更加冷靜地制定發展對策,找準各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