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三鹿奶粉事件”引發了中國奶制品內銷和出口危機,使“中國制造”——特別是中國食品在世界上受到很大的負面沖擊。此事在俄羅斯也鬧得沸沸揚揚,到處都在檢查搜尋中國的“毒奶”,對中國“毒奶”制品的報道比比皆是,人們談奶變色,也波及到中國的其他制品。
最近,溫家寶總理召開國務院會議做出結論時說:“這一事件的發生,直接原因是一些不法分子和企業置人民生命安全于不顧,見利忘義,違法制售有害奶制品。同時,暴露出我國奶制品生產流通秩序混亂、監管嚴重缺失的突出問題。”
中國制造的安全性問題已經引起世界性的關注。而汽車行業也不妨主動自查一下出口的汽車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在汽車的幾項指標中,安全性在任何國家都是排在第一位的。
遺憾的是,我國出口的汽車品質在國外市場的最大問題,恰恰是安全性能差。中國汽車在許多國家被認為是“最不安全的汽車”,這是中國汽車制造業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碰撞門”事件不止在一個國家發生,但是少見當事企業的認真回應,亦少見碰撞恥辱榜上的汽車如何改進質量以恢復自己信譽的例證。
就俄羅斯市場來說,俄汽車業界及汽車消費者認為中國汽車的最大缺陷同樣是安全性差,這也是中國汽車參與市場競爭的軟肋。去年中國制造的“超級”自卸車在俄大行其道,曾經出現過銷售輝煌。所謂“超級”,就是車廂不是按標準規格去生產,而是無限加大、任意加大,超大。結果人們不久發現,中國的超級超載自卸車頻頻發生翻車事故。好在到目前只是翻車而已,還沒有死人。
俄媒體已不厭其煩地詬病中國汽車的不安全。這是面對事實的一種擔心反響而不是敵意,中國汽車業特別是當事者本來應該認真對待,認真改進,遺憾的是人們看不到進步的動作。因此,俄行政部門被迫采取行動,超大車廂已經在俄一些地區遭到禁止,不少地區政府交通部門發布規定,禁止超大車廂的中國自卸車上路,而中國國內的信息反饋卻是“俄政府阻止中國汽車進入俄羅斯”。
中國出口汽車的安全性問題,特別是“超級”自卸車的超大車廂問題,套用國務院對三鹿奶粉的結論,直接原因是一些不法分子和企業置人民生命安全于不顧,見利忘義,違法制售不合乎規格的汽車制品。同時,暴露出我國汽車制品在生產流通領域存在的秩序混亂問題。
其實,改進中國出口汽車安全性差的問題并不困難,根本原因是個別汽車生產廠家只追求利潤,不重視產品質量,“只要票子,不要面子”。另外重要原因,就是問題還沒有激化,還沒有出現三鹿奶粉這樣全國上下甚至在世界范圍內追查的氛圍,暫時還可以混得過去。
再就是汽車出口監管不力,馬馬虎虎,對于不符合公告標準的改裝汽車不做商檢或不認真做商檢照樣放行出口。甚至大量的中國新車以舊車形式改頭換面進入俄羅斯市場,把中國汽車的品牌形象搞得混亂不堪,面目皆非。
現在一些重卡汽車生產廠把責任全部推給汽車改裝廠是不公道的,沒有主機廠(底盤廠)的配合運作或默許,上裝廠根本無法自己把新車改扮成舊車,也不可能以主機廠(底盤廠)的品牌隨意亂造汽車。
中國汽車制造企業和出口企業應把“三鹿事件”當成一個反面教材,認真提高汽車的安全性,不要因為質量問題,使消費者受到人身傷害。自覺提高汽車產品的安全性,既是防患于未然,也應該成為增強中國汽車出口競爭力的強制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