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建設在校外教育培訓機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以少年宮為例,分析了道德問題產生的原因,同時從教師、兒童、培訓機構三方面提出了加強校外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校外教育 道德教育 少年宮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育人為本,德育先行,實施素質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素質教育提出以來,已經走過二十多年的歷程。素質教育在校內開展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在校外教育領域,德育為先尚未完全到位,甚至被忽視。少年宮是校外教育的重要陣地。隨著社會的發展,少年宮技能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相比之下,道德教育被忽視,從而出現“高智低德”、“高技低德”現象。
一、校外教育中道德教育問題形成的原因
1.社會因素
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道德面貌較以往有了較大改善。但是,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變革的關鍵時期,也出現一些不和諧的行為,如精神支柱方面的拜金主義、個人生活方面的享樂主義、意識方面的人情冷漠等。在教育領域,校外教育的特點和市場經濟的沖擊,很容易使我們的教師放松自我修養,為了追求個人經濟利益,漠視自己的職業道德。
2.家庭因素
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以家為本位的,重視親情是中國文化的特點。這種傳統的家庭特點加之當代獨生子女的現實,使得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心出現“超重”的趨勢,這種“超重”不僅體現在生活上,對于未成年的孩子更體現在學習尤其是課外特長的學習上,相當一部分家長錯誤的認為校外教育僅僅是孩子特長的學習,其它方面不重要,這種錯誤的認識忽視了孩子在少年宮學習中思想道德的成長。
3.學校因素
在教育領域,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仍未全面實現。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教師往往把學生看成是一個旁觀者,而非自由、能動的主體。突出表現在思想的主觀性上,忽視了學生是社會生活的主體,學生在學校這種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模式,學生將這種學習模式帶到少年宮的學習中,對其興趣培養和思想道德的培養都是極為不利的。
二、加強校外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對策
1.加強教師隊伍思想道德建設
(1)“苦練內功,深化自我”是師德的基本要求。教師的立身之本是專業素養,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兒童學習的促進者。良好的專業素養是培養學生成才的必要條件;反之,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有悖于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即“失德”。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專業素質的提升,對于少年宮老師來說,只有他們具有很強的專業素養,才能更好的教授給孩子,才能得到家長的認可,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才能在激烈的校外教育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教師道德責任感”是深化師德的動力。近十年,加強道德責任教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學會負責成為21世紀道德教育的新要求。教師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這就要求教師:
首先,要弘揚敬業精神。校外教育與校內教育有諸多的不同,開放、靈活和多樣性構成了它的工作特點。這種工作特點迫切呼喚敬業精神。因為少年宮的老師除專職教師外,還包括了相當一部分的外聘教師,他們有著自己支配的廣闊的空間和廣泛的社會市場需求,對他們教學水平的衡量無法像學校一樣進行分數量化,真正約束他們的只有他們的責任心。
其次,要充分發揮“師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少年宮的學員年齡比較低,幼小的心靈容易受情感左右,老師一句鼓勵的話,一朵小紅花,能讓學生興奮好幾天;相反,一句不經意的批評很可能導致心靈受傷,不喜歡老師,從而導致失去學習的興趣。用愛心來引導孩子,定會培養出懂得愛的孩子,才能真正實現少年宮教育理念:“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2.加強兒童“德性”教育
(1)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兒童“德行”的形成。我國的道德教育長期存在著道德教育方法的偏差,忽視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培養兒童的道德。兒童的德性隨著年齡的遞增變得愈加高層次、愈加穩固,它受兒童身體條件、智力、性別、性格等多因素影響。
在校外教育中對兒童道德影響最大的是以人際關系為主的動態環境。這包括:(1)師生關系。少年宮的教育活動都是經過教師之手的,因此,教師對兒童的影響,可以借助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來把握。其中,兒童對教師的適應關系、教師的態度及其對兒童的影響都是重要的問題。這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能不充分考慮兒童多方面的因素,諸如智力因素、適應能力、兒童性格等方面。(2)同學關系——在以班級為中心的人際關系中,兒童在班級中以怎樣的地位參與,影響到兒童形成何等程度的歸屬感和親和感。
幫助孩子處理好這種“人際關系”,就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學會“溝通”。教師要進入到兒童的思想和情緒的系統中,以兒童的眼光去看他們的世界,以兒童的思想去推理他們所做的一切;然后,才能有效的將這些感受傳遞給孩子,從而產生溫暖感與滿足感。
(2)在課堂教育中滲透著“德性教育”。課堂教育是校外教育的主要形式,少年宮課程的教授主要以課堂教育為主,它與校內教育有一定的區別,教授的內容既包括計算機、英語這種理論性課程,又包括繪畫、武術、科技這種動手能力強的課程。學生們多數是對哪科感興趣,就去學什么,學習的選擇性較大;教師對所授課程比較靈活,自編教材較多。因此,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樹立一種滲透意識,即寓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于多學科的教學中,以教學內容為載體,以教學過程為渠道,將認知能力、道德感情、行為規范等多種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同時,優化道德方法,講求藝術性、真實性,選擇恰當的教育形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在實踐活動中體現著“德性教育”。校外活動是提高孩子興趣、提高良好品質的路徑,具有德育、智育等綜合教育功能。少年宮的教學大多數課程寓教學于實踐中,例如,乒乓球、武術、圍棋、天文等。在校外教育活動過程中,增加更多的讓少年兒童參與和動手的機會,經常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與自身的知識和體力水平相當的演出、比賽等,為他們創造廣泛的社會實踐機會,通過實踐向學生滲透愛心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助人教育、合作教育,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情懷。
3.校外教育機構應構建和諧的德育管理體系
構建德育管理體系是指將德育管理諸要素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它包括領導機制、德育隊伍組織、德育規章制度建立、德育環境創設等要素有機的聯系起來。目前,我國少年宮德育管理體系的構建可以通過制定“責任賞罰”,開展專門德育課等形式實施,同時,加強對學生常規檢查力度,規范學生行為,使校外德育教育管理層次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參考文獻:
[1]詹萬生.和諧德育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郭金鴻.道德責任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成海鷹.兒童道德教育淺談.徐特立研究,2008,(3).
[4]王宏.點燃每個人的發展激情——校外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與體現.中國校外教育,2008,(8).
[5]張群飛.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中等職業教育,2007,(2).
(作者單位:遼寧大連市青少年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