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作為中國社會“網絡化”最突出的發展前沿,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思維和信念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本文從分析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入手,論述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以及在目前的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了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構想。
[關鍵詞]:網絡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 構想
一、網絡時代的特征
20世紀最大的科技成果,莫過于計算機及其互聯網的發明和使用。計算機網絡為人類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獨立存在于現實空間之外的新的行動場所——網絡數字空間。在這里,人類的活動沒有了地域距離,并且幾乎不會受到任何限制。飛速發展的網絡把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卷入其中,對人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網絡化已不僅僅是信息社會在技術上的一種特征,更成為人類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二、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既給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又給我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1.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是多方面、多層次的。首先,網絡技術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網絡化必然會充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其次,網絡技術的運用為擴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提供了可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加強。再次,網絡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滯后性,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而且,網絡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居高臨下”的“填鴨式”說教模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加強
2.網絡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快的發展速度和廣闊的輻射領域與不很完備的網絡管理和制度建設的矛盾,以及網絡和網絡信息自身的許多特性都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網絡中的信息“垃圾”,極易腐蝕大學生們的思想和意志,弱化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從而沖淡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使思想政治工作產生異化現象。另外,網絡的虛擬化特征,易導致大學生們人際交往的障礙和道德的弱化。其次,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方法的挑戰互聯網的出現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嚴峻挑戰,只靠教師站在講臺做報告、讀文件的傳統教育己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了。在網絡所構建的這樣一個平等的交互性的平臺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會被極大地調動起來,進而影響他們的認知方式和接受方式,這將對高校傳統的以權威性單向灌輸的教育方式產生十分突出的沖撞。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與存在的問題
1.內涵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網絡本質,針對網絡影響,利用網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施加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和信息素養教育方面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養的網上雙向互動的虛擬實踐活動。
2.存在的問題
目前,對于網絡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國內雖已經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
(1)教育者網絡素質不高,教育技術和網絡管理落后。要增強網上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教育者必須具有較高的網絡素質,即對互聯網的認識水平和運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然而,當前的高校中,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又是互聯網技術運用能手的教師實在太少,而且這種“復合型”教師不可能在短期內充實和提高。
(2)認識不到位,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參與不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活動,這種教育活動尤其需要充分體現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而現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設置偏重于行政管理部門,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職教師很少參與。
(3)傳統的教育觀念不能適應“網育”的要求。當前,不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簡單搬家,在形式設計上單調刻板,幾乎是將“人灌”變為“網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單向灌輸的模式,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好奇心和新鮮感,盡管缺少了傳統課堂上的束縛,但單向“網灌”的教育效果并不盡人意。
四、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構想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內容、方式、體制、模式、隊伍等各個方面適應現代化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需要,充分運用一切先進的科技和各種有利的條件,積極促進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而進行的改革或轉變,它的實質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
1.把握網絡時代的特點,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做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論解答,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及其實踐活動過程的本質、規律和發展變化的趨勢做出新的揭示和預見,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和現實實踐經驗做出新的理性升華。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一個既相對穩定又不斷發展的體系,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更有效地發揮其作用,就必須充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包括: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教育;“信仰”、“信念”、“信任”、“信心”的四信教育;網絡道德倫理教育;網絡法紀法規教育;網絡心理教育等。
2.開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順應歷史潮流,在新環境下大膽探索和積極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變傳統的變單向教育為師生間的雙向交流;變單純灌輸教育為主動灌輸和正確引導相結合;變被動為主動;變單一呆板為靈活多樣;采取網上網下聯動的工作方法等。
3.適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網絡信息時代,教育環境的變化引發了教育過程基本要素的重組和置換,直接影響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流和傳遞信息的方式,從而使得教育者的角色從傳統向現代轉變,這一轉變對教育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同時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良好的網絡信息素質和扎實的思想政治教育業務能力素質。
4.探索網絡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特點,推進高校“兩課”教學改革
“兩課”教學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兩課”教師應把握網絡信息時代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新特點(即時性、針對性、有效性等),積極推進“兩課”教學改革。主要通過構建與網絡相適應的高校“兩課”教學工作機制、加強“兩課”教學的網絡載體建設和增補“兩課”教學內容,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等方式實現。
參考文獻:
[1]陳衛星.網絡傳播與社會發展[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2]嘉格倫.網絡教育——21世紀的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張立明,張育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難問題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1990.
[4]楊立英.網絡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發展論壇,2002,(10).
[5]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人民出版社,2001.
[6]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廣東廣州航海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