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媒體述評的筆法,深刻分析了長篇小說《滄桑之戀》主人公胡君的藝術形象:他是一個在任何艱難境遇中都刻苦學習、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百折不撓、頑強拼搏、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典范。這一形象,對一代代青年的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和重大作用。
[關鍵詞]:《滄桑之戀》 胡君 自強不息 藝術形象
胡君是近些年在我國文壇上頗有影響的文學家詩人趙福君所著的長篇小說《滄桑之戀》中的主人公。他是生在建國后的一個非常進步,要強的青年。但是只因為他家是地主成分,他始終不得志。特別是在十年浩劫中,他從肉體到精神,都遭到沉重的打擊和摧殘。但他刻苦學習、艱苦奮斗、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對生活始終充滿信心。最后終于獲得成功。他身上表現出來的刻苦學習的毅力和百折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是一代人的優秀品質的真實寫照。他是一代人自強不息的杰出代表,是追求進步,走向光明的典范。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激流,歷盡苦難癡心不改,少年壯志不言愁。……崢嶸歲月何懼風流”。這是電視連續劇《便衣警察》里的主題歌。用來描述胡君的前半生經歷是再恰當不過了。
胡君出生于1950年,已是建國后。盡管他生來“白白胖胖,虎頭虎腦,是胡家的長子長孫”,盡管從小他是那么聰明能干,勤勞善良。做什么事都是按照父母教誨的“寧讓身受苦,不讓臉受熱”,做的那么盡善盡美。學習班級總是第一,以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有名的中學。學校要糞,20多里的路他也多拿。大合唱領唱也第一名。作文比賽全校一等獎。他是那樣的完美,沒有誰能說出他哪不好。雖然也當上了年部的學習部長,班級的學習委員,可期末優秀干部三好學生表獎,卻沒他的份兒。他才只有十三四歲,他難過,“手腳冰涼,渾身顫抖,就像掉進冰窟窿里一樣。”他后來終于悟明白了:他家的地主成分像粗大的繩索套著他,像孫悟空緊箍咒箍著他,“任你怎么努力,榮譽還是與你無緣”。但他還是好好表現。“他學習、勞動、做好事……只要是讓學生做的事,他都爭先恐后。”“盡管老是積極分子入不了團,盡管得不了三好學生優秀干部獎,”他的上進心始終很強,他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同學們在心里對自己有個正當的評價”。可是文革開始了。并沒有因為他的上佳表現同學們就“在心里對他有個正當的評價”。他卻因為學習好成了被攻擊的對象。他的地主家庭出身更成了別人攻擊他的口實。“地主階級的孝子賢孫”“保皇派地主狗崽子”的“桂冠”很快落在他的頭上。并且還要“打倒”,“再踏上一只腳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他的心“猛烈地顫栗起來,脊梁骨冷汗直出,他只覺得頭昏目眩,渾身無力,氣脈都不夠使了。他才16歲,沒經歷過這樣的宣判”。“他又驚,又怕,又氣惱,又恐懼”。那些人并且將大字報貼在了他枕頭上。“他只覺得渾身無力,頭腦發漲,還直惡心要吐,可還吐不出來,鼻梁眼眶也酸溜溜木脹脹的。他身子發飄腿腳發軟,心突突突地顫抖不止……”早飯二兩也沒吃了,像咽苦藥似的,強咽下還要往上返。但他很快找到了癥結所在:“將來上高中不考了,誰運動表現好,誰就能上高中”。所以,好老師好學生都被貼了大字報。他學習好,自然是首當其沖。醒悟之后,他馬上振作起來,“好,你們想整垮我,我偏不垮。”他又很快聯想起《郭沫若文集》里的話“他們要你憂愁,你偏要快樂;他們要你死,你偏要活;他們要你倒下去,沉淪,你偏要站起來抗爭。”以此來激勵自己。他馬上拿起筆做刀槍,反擊那些攻擊污蔑他的人。這就是胡君,他的意志品質是那么堅強。
可是,并沒有因為他能把事情看得明白,他能戰斗,他的命運就好起來。相反的是遭白眼、受冤屈的事接連不斷。一切都源于他的地主出身。但是,他也同樣是據理力爭。與命運做抗爭。
成立紅衛兵,進行革命大串聯。他是黑五類子弟,沒有資格加入紅衛兵,也理所當然地不能去串聯。去見偉大領袖毛主席,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上北京去見毛主席,得學校革委會給開介紹信。為了能去上北京,胡君盡可能地好好表現。因為“成是拉松”(革委會頭兒的綽號)說過等他們回來,讓他們表現好的黑五類子女去。這期間,胡君盡搶苦活臟活干,用休息時間抹了五、六、七、八、九號宿舍的窗逢。大冬天稀泥托在手上冰徹心脾,還揀煤糊,起了四次廁所。他算表現最好的了,“可他們言而無信,不答應讓我們去了”。胡君有他的主意,“大串聯是毛主席支持的,你不讓去難道我就去不成了嗎?”他把“小他媽”(胡君一個同學的綽號)那組的介紹信借來,想方設法,歷盡艱難,終于到北京見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他是那么的激動,對毛主席是那么愛戴。
胡君有思想,懂感情,他是那么愛李琴,當李琴遭學校工作組組長欺辱投河自盡時,他是那么痛苦,想為她申冤卻沒有辦法也沒有地方。后來他又是那么喜愛同學知青蘭銘,寫了那么多詩來表達對她的深情厚誼,最終也因為家庭出身的“包袱”而未成眷屬。他還鄉后,臟活累活搶著干,可是在數九隆冬的夜晚貧下中農在隊部學習時卻讓他跟黑五類去很遠的河灘刨黑土,把他無情地“推向敵人一邊”。他感到這是對他心靈的摧殘,對他人格的侮辱。隊里評工分,只因為給他父親的三等分鳴不平,而自己被定六等分。真夠得上千古奇冤了。當民師因為課講得好,工作出色遭嫉妒,蓋個房子還被誣陷為搞封建迷信被大隊書記在喇叭里點名批判,也遭到被挑唆的學生的攻擊漫罵。好不容易憑本事考上來的,課又講得呱呱叫響兒,深受同學們的歡迎,卻被“反回潮”、“學金家中學經驗”給“交流”回生產隊了。說是交流,實際上是又被排擠出去了。而且排擠得的是那么 堂而皇之。讓你“心服口服”,胸戴大紅花,在全校大會上發言表態,還得讓你感到“自豪”、“驕傲”、“光榮”“榮幸”真是“嘴上壯語豪言,心里苦比黃連,光榮感洋溢臉上,辛酸淚胸中流淌。”世間還有在你受傷的心上撒鹽,再用手揉搓更讓人難受的嗎?后來三界口中學點名要他去代課,一個小小的生產隊長還卡著不讓走。真是一步一個坎,處處都是難。這期間,他極度傷心、苦悶、憤怒、彷徨,以致從心底發出屈原似的天問吶喊:“我怎么這么倒霉呢?出身地主家庭是我愿意的嗎?那是可以選擇的嗎?”
苦難挫折面前,胡君沒有倒下去。繁重的勞動,無休止的屈辱,讓他不斷地思索著,尋找著。還是在剛還鄉務農的時候,他就在想“我該怎么辦呢?”他渴望上學讀書,可卻由于“上山下鄉”而失學了。正當他勞累,苦惱,惆悵,煩悶,彷徨時,他偶然看到毛主席當年自修大學的材料,“他的心豁然一亮,為什么不向毛主席學習也自學呢?”他毅然決定制定一個長期學習計劃,從高中課開始學起,同時學文、史、哲知識.。他找到了自己的奮斗目標和精神寄托。那時農村勞動是“早晨四點半,晚上看不見”。他利用“日之余、歲之余、時之余”一直堅持學習。勞動時,他兜揣《毛主席語錄》、《毛主席詩詞》、《魯迅語錄》等小本抓緊一切間隙時間學習,還早起晚睡,堅持按計劃學習各科課程。不管多累,多疲倦,渾身多難受,天天如此,持之以恒。他以屈原頌揚的橘樹精神激勵自己,以馬克思的“目標始終如一”的名言要求自己。他深刻體會到“書籍不但給了他知識,而且給了他希望,給了他憧憬,給了他戰勝一切困難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勇氣和力量。”他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只是在燈下,拿起書和筆的時候,我才覺得我又有了知覺,有了靈魂,我才成了我,我那顆沉悶僵滯的心又蘇醒和激發起來了……”他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他感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哲學使人深刻。”他認真研讀馬恩列斯毛的著作。從姥姥家借來毛選從第一篇《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到最后一篇《唯心歷史觀的破產》通讀了一遍,從心里更崇拜毛主席。“毛主席不只革命理論偉大正確,而且知識極其豐富淵博,古今中外、文史經哲、軍事政治……無所不精,不愧是偉大導師偉大領袖偉大統帥偉大舵手!”他特別喜歡毛主席的詞《沁園春#8226;雪》,他是那么熱愛和敬佩偉大領袖毛主席。革命大串聯徒步長征的時候,一天走140里,遇上的司機讓他坐車,他覺得那樣是對毛主席的不忠,都沒有坐。他的心地是那么的純潔。
讀書讓胡君學會了思考問題,使他的思想更深刻了。文革“斗批改”那會兒,不讓他跟貧下中農開會學習,讓他跟“黑五類”去河灘刨土,把他打入“另冊”,他覺得受侮辱氣憤,同時也想到: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無理的,都是不妥的。從知青角度,從黨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政策”角度,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般道理角度都是說不過去的。他認為他們的做法是故意在把一些“人民”推向敵人一邊。是在“壓”這些人本來與黨一心而破碎成“二心”。當他聽說北京下鄉的大學生因為說“十年寒窗苦,為的把名出,早知下農村,何必還念書”被批判為成名成家的資產階級修正主義思想時,他想,“念了大學,再到農村干活,接受沒念過書的甚至是放豬出身的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也真是可惜,甚至是委屈。真是白念書了。農村活應該由農村人干,念大書的人應該干念大書的事。飛機大炮原子彈農民會造嗎?”他心中矛盾,疑惑,迷惘,苦惱。但他想的是社會問題,是那么深刻那么長遠的問題。可見他不只是為自己苦惱困惑,也在為國家的前途命運擔心。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胡君積極向上,以驚人的毅力拼搏。他的苦,沒有白吃;累,沒有白挨。他的刻苦讀書讓他在聯中招聘民師的考試中出類拔萃。雖然被交流又回了生產隊,可他的教學能力早已被公認。后來他被當地中學校長聘為正式代課教師。1977年12月,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恢復了,他在高考中一展才華,竟考出了368分的好成績(當時文科錄取線是287分)步入理想的大學。
胡君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只要你滿懷希望,不懈努力,奮發向上,頑強拼搏,終會走上成功之路。
(作者單位:遼寧鐵嶺市銀州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