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根


摘要:目的:探究阻生齒拔除過程中運用到無痛微創拔牙技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1~12月需拔除阻生齒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電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拔牙,觀察組采取無痛微創拔牙技術,比較兩組治療后各項指標。結果:觀察組拔牙時間、傷口愈合時間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無痛微創拔牙技術用于阻生齒拔除效果顯著。
關鍵詞:阻生齒拔除;無痛微創拔牙;常規拔牙
阻生齒主要是指與正常解剖位置偏離,無法達到正常牙齒咬合位置的牙齒。阻生齒能夠對正常牙齒造成影響,并且對周圍正常牙齒的齒神經造成壓迫[1]。本研究分析無痛微創拔牙技術用于阻生齒拔除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12月需拔除阻生齒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電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觀察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18~38歲,平均(21.52±1.45)歲。對照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17~35歲,平均(21.22±1.8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拔牙法,首先進行阻生齒術區的消毒,以及2%利多卡因行舌神經、頰長神經、下齒槽神經阻滯麻醉,并在患者術區牙齦偏頰側做切口,使阻生齒牙冠和相鄰牙齒充分暴露,采用骨鑿對患側牙齒進行去冠劈骨,再采用常規牙鉗和牙挺拔除阻生齒,最后沖洗術區和縫合。觀察組采用無痛微創拔牙技術,給予患者口內術區的常規消毒,并給予2%利多卡因對舌神經、頰長神經、下齒槽神經進行阻滯麻醉,術前采用頰拉鉤頂部抵住患者頰側黏膜,結合阻生齒位置,用刀片于術區鄰牙遠中1 cm偏頰側切開,用骨膜剝離器翻開牙齦瓣,使阻生齒牙冠和周圍牙槽骨充分暴露;用45°仰角高速渦輪機和加長裂鉆微創分割牙冠和牙根,先拔出該牙近中牙冠,解除近中阻力,結合微創牙挺挺出牙根,最后沖洗拔牙窩、縫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指標,包括拔牙時間、術中出血量、傷口愈合時間;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拔牙時間、傷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阻生齒主要發生于18~30歲青少年,是指在發育過程中,頜骨體積減少,導致個體下頜骨牙槽骨面積較小,新生智齒無法完全萌出,向近中傾斜與鄰牙出現阻生,導致食物欠塞、鄰牙齲壞、咬合紊亂等現象。由于阻生齒和領牙齒無法完全契合,使縫隙間藏有污垢,滋生細菌,導致冠周組織炎,進而出現淋巴結腫大、臉頰腫脹、張口困難等癥狀。目前對于阻生齒主要是通過拔除達到治療目的,但由于該部位解剖結構十分復雜,若給予常規拔牙方式,易導致在拔牙的同時破壞鄰牙周圍軟組織和骨組織,增加其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而通過運用微創理念進行拔牙,利用先進的微創工具,能夠快速解除阻生齒近中阻力,避免常規拔牙時分冠傷害到鄰牙和周圍軟硬組織,使手術安全和創傷小。
綜上所述,將無痛微創拔牙技術用于阻生齒拔除過程中,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
參考文獻
[1]林代均,孫勇,王玉姣.A-PRF在下頜低位阻生智齒拔除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四川醫學,2020,41(7):73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