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經濟學是我國各高等院校財經、管理類各專業普遍開設的學年核心課程之一,屬于學科專業基礎課。與其他經濟學科相比西方經濟學具有理論嚴密、體系龐大、實用性和前沿性強等特點。但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著理論知識與知識的運用相脫節、經典理論與前沿動態理論相脫節、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互動不平衡等現象。為此本文提出建立課程內容多元化、教學手段擴展化和教學方法案例化等改革措施,以增強教學效果,提升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教學方法 創新 實踐
一、引言
西方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會資源進行生產,以滿足人們的多方面的需求的學科,主要介紹流行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現代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現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業經營,還解說政府的經濟調控。它既贊美價格機制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效率優勢,也無情地剖析市場機制在不少領域資源配置上的諸多缺陷。西方經濟學在其不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嚴謹、深刻、邏輯結構縝密的理論體系。目前我國高校所講授的西方經濟學內容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大部分。
二、《西方經濟學》的課程內容的特點
1.內容多。《西方經濟學》這門課一般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主要經濟學流派的理論。這三部分內容加起來大約是其他財經類課程內容容量的2-3倍,而且每一章節里的知識點多,讓同學們在1-2個學期里消化、掌握這么多的內容顯得較為困難。
2.模型多。《西方經濟學》作為一門實證經濟學,較多地采用幾何圖形和數學公式來闡述各種理論,而我國的學生在這方面由于受到的訓練較少,初學《西方經濟學》時大多對復雜的幾何圖形和高等數學公式推導不太適應,尤其不容易理解這些圖形和公式的經濟學涵義,很難把它們與文字描述統一起來,從而真正理解經濟理論的含義。
3.系統性強。《西方經濟學》的內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條理性,系統性很強,各知識環節扣得比較緊密,必須領會了基礎知識后,才能學習新的內容。
三、《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西方經濟學雖然產生發展于西方社會,但它對于市場經濟運行環境、運行方式、調節手段的理論卻是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所迫切需要的,也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這也是在我國的財經類和管理類高校中開設《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目的所在,希望通過理論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經濟原理,學會理解、分析當代中國改革過程中的一些具體的現象和問題,為以后投身于經濟改革的實踐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
1.教學中理論知識與知識的運用相脫節。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說:“經濟學不是一種教條,只是一種方法,一種心靈的容器,一種思維的技巧,幫助擁有它的人得出正確的結論。”也就是說經濟學本身不是教條而是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其結論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原理的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種思想方法、思維過程。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沒有采用這樣正確的思維來對待教與學。在課堂上老師往往偏重于各個知識點、經濟原理的講解與分析,聽完課之后學生也習慣通過死記硬背來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識點,掌握一些結論性的原理,而對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卻不甚了解,這樣也難以達到我們開設《西方經濟學》課程的真正目的,因為學習西方經濟學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學會運用所學的原理來分析解釋實際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并幫助解決現實中的經濟問題。
2.經典理論與前沿動態理論相脫節。通過所使用的教材,我們可以看到盡管《西方經濟學》教材有許多版本,但是各個版本的內容卻大同小異,都是以主流經濟學為主,體現新古典綜合派的經典理論體系和內容。所以盡管《西方經濟學》教材在不斷的推出新的版本,但是還是跟不上理論發展的速度,任何一本教科書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新的理論發展,所以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教材中的基本的經典理論知識時,還應該站在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前沿,跟蹤經濟學的最新動態及最新研究成果,在課堂上有重點的補充介紹當前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前沿問題。
3.在教學形式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互動不平衡。通過教學內容可以看到,我們的《西方經濟學》主要偏重于經典的理論教學,這就使得在教學方法上,老師習慣使用填鴨式的灌輸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在課堂上經常看到老師滔滔不絕的對理論進行分析解釋,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課堂氣氛猶如一潭死水,老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與交流。
四、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
1.課程內容的多元化。現代主流經濟學是在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理論體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雖然在維持原有理論體系的同時,吸收和容納了其他學派諸如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學派的某些觀點,但其理論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尚不能有效地解釋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所以,在教學時,除了講解主流經濟學觀點外,還應該盡量融合其他流派,把有影響的主要理論融入一個完整的體系中,通過這種不同流派的介紹,一方面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西方經濟學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思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教學法”。一方面,在系統講授基礎理論的同時,鼓勵學生對感興趣的熱點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于課堂教學的最后5分鐘提問題,其形式有如專家、學者講座后回答專業人士提問的形式。另一方面,在教師講課前,給學生提供10分鐘的講課機會,讓學生課前充分準備,談經濟社會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
3.教學手段的多元化。在教學手段上,首先要改變“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手段,更多地采用多媒體教學,將諸如圖像、聲音、視頻等教學媒體展示給學生,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之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節省了板書時間。并且在多媒體的教學的基礎上充分挖掘現代教育技術的潛力,開發并使用網絡交互式的多媒體課件。
4.積極采取開放式、案例式教學。啟發式、開放式的教學過程一般從教師或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開始。鼓勵學生嘗試運用前期的知識儲備發現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對比不同的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鼓勵學生大膽懷疑權威觀點,勇于做出自我判斷。在課時允許的條件下,應該大量開展對話式、討論式的教學,訓練學生的抽象思辯能力、邏輯判斷能力、總結歸納能力、規范表達能力,促使學生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民主的學術風氣、規范的表達習慣。
西方經濟學是通過對社會各種現象建立經濟模型,以理論思維的方式,把握人們的各種經濟活動,是一門經驗科學,它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是以實證分析為主的。西方經濟學學科特點決定了該課程不能單純采用“從理論到理論”的教學方法,而應加強貼近經濟實踐的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組織學生對經濟問題的一種討論法、分析法,它借助經濟實踐中的案例,對某一經濟事件的背景和過程進行全面描述,將學生置身于特定的經濟情景之中,給予恰當的誘導,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近似的時間場所。
應該指出,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中,教師不應該總是直接地給出或簡單地講解現成的結論并要求學生機械地記憶,而應該將理論知識與現實中的中國本土經濟相融合,適當地引進一些現實中的案例以及貼近現實生活的經濟現象進行分析解釋,啟發學生思考,組織學生討論,適時給予評價,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究中不斷質疑和釋疑,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擺脫教條,學會思考問題,培養思維技巧。
參考文獻:
[1]關海玲.對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建議[J].山西高等學校學報.
[2]梁敬溪.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 2002,(6).
[3]舒燕.芻議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2006,(2).
[4]黃玲.案例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教學中運用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05,(6).
(作者單位:遼寧大連民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