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將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課題,本文從創新素質培養的外部條件和內部因素兩方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創新素質培養 外部條件 內部因素
德國經濟學家熊彼德1912年從經濟學的角度在他的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后,“創新”這個詞被人們應用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含義也被泛化。而“創新”作為一種素質進入人們的視野時,創新素質的培養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的一個主題,在教育界受到空前的重視。我國1999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在全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而創新精神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創新素質的培養,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一、創設創新素質培養的外部條件
(一)積極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的欲望,是學生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的催化劑。心理學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敢想、敢問、敢說,樂于發表意見,勇于大膽創新。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敝挥袑W生熱愛、尊重、理解和信任,才有利創新意識的萌芽和創新苗頭的滋長。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努力建立起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處于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中學習,學生就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大膽探索,勇于創新。
(二)努力營造一種自由寬松的心理氛圍
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個體發揮創造性的基本條件?!眲撔滤季S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維空間中才能孕育、誕生,因為沒有寬松的環境,學生就沒有自主性,而沒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創新行為。因而,在學生處于緊張地機械接受知識、缺乏心理安全與自由的地方,他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是難于迸發出來的,營造自由寬松的心理氛圍,讓教育中的師、生、境諸因素產生互動,從而有利于形成創新、易于創新的良好教育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無拘無束,縱橫千里,任意馳騁。
二、發掘創新素質培養內部因素
(一)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在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個體起動力作用的傾向性心理狀態,并在創新活動中表現出意向,愿望和設想,它是人類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一個人只有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才能創造條件,通過各種途徑實現創新愿望。因此,在教育中,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各種途徑、各種手段、各種形式,激起學生創新的愿望,點燃創新的苗頭,播下創新的種子。沒有創新意識的導行,創新就不會成為一種自覺行動,更不可能成為慣性行為。在發展學生創新素質時,有經驗的優秀教師總會千方百計地激起學生創新的念頭和想法,同時,以贊許的目光、鼓勵的語言讓這種念頭不斷得到強化,使其最終內化為創新人格。
(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是整個創造活動的實質與核心。它是創造者在強烈的創新意識支配下,將大腦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直覺,以突發性飛躍的形式進行重建、組合、脫穎、升華所完成的思維活動過程。它是智力活動的重要部分。那么,如何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1.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敏銳的觀察力是創新思維不可缺少的條件。世界上大凡具有杰出成就的人,無不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在教育中,我們應鼓勵和引導學生去觀察社會各種現象、各種事物,觀察大自然,讓他們從中了解事物細微的區別和變化,讓他們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我們也可以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去感知隨著條件的變化而出現新的情況、新的問題,讓學生發現新舊之間變化,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途徑。達到鍛煉思維靈敏性。
2.鼓勵學生聯想和想象
聯想和想象是創新思維的重要內容。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現成的知識更重要,因為掌握現成的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教育過程,我們要創設條件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和展開聯想,實現思維的升華和飛躍,鍛煉思維的廣闊性。
3.訓練學生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是創新的前提條件之一。教育中,我們盡可能地多創造條件讓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視角去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試圖尋找多途徑、多辦法地解決問題,突破定勢思維和慣性思維,讓思維多向流動,培養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
4.發展學生的獨創性思維
獨創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實質,它是標新立異,推陳出新,獨辟蹊徑的成果。對于學生而言,就是培養成他們敢于提出新的觀點,新的看法,敢于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途徑,敢于突破定勢的約束,向權威挑戰的精神和勇氣,從而鍛煉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總之,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是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是人才掊養的重中之重,是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魏傳憲.創新思維方法培養.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羅杰斯.阿德勒譯著,自由學習.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3]張順康.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
(作者單位:廣東河源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