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榮辱觀對于幫助青少年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具有重要意義,外語課堂教學是進行榮辱觀教育的重要渠道,但前提是需要樹立外語素質教育觀念。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外語課堂教學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寓德于教;二是外語教師要率先垂范。
[關鍵詞]:社會主義榮辱觀 外語教學 外語素質教育
一、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外語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教育的惟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被普遍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然而,如果人們的榮辱感淡化甚至泯滅,道德要求就會喪失其社會功能。同時,青少年以及社會公民的道德感和知恥心并非與生俱來,它是通過后天教育和培養(yǎng)形成的。教育對于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榮辱觀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責任。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最重要的形式,所以,道德教育、榮辱感教育應當走入課堂。教育部部長周濟同志在參加“教育系統(tǒng)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關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座談會時也曾強調,要遵循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要求與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和認識水平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教材、引入課堂、引入學生頭腦,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教育中突顯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但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只是通過思想政治課或報告的形式,采用生硬呆板的敘述方式和居高臨下的說教口吻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殊不知這種空洞的灌輸很難在學生的內心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引起情感的共鳴。
外語教學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接觸頻率最高、學習時間最長的課程。以英語為例,根據(jù)我國《國家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的要求,“國家英語課程要求從小學三年級起開設英語,從2001年起逐步在全國推進”;而根據(jù)《非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英語(第一外語)教學大綱(試行稿)》規(guī)定:“英語是研究生必修的學位課程,碩士研究生基礎英語的教學時數(shù)一般為 144~216學時,博士生英語教學時數(shù)一般為 144左右。”可見,外語教學確實具有課時量大,教學時間長,學生投入精力多、學習熱情高等特點,所以,外語教學課堂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陣地。而且,在傳授語言文化知識,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過程中,外語課程的教材和教學內容必然涉及不同的社會制度、文化觀念、理想人格和價值取向等不可回避的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道德方面的問題。因此,如何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外語課堂教學就成了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和特殊深遠影響的課題。
二、實施外語素質教育是把社會主義榮辱觀融入課堂教學的前提
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外語課堂教學并不是說要在課堂上講解它的含義和內容,而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結合教學內容,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榮辱觀。要想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落到實處,有機地融入外語課堂教學,首先就要轉變外語教學觀念,推行外語素質教育,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正如英國哲學家洛克所言,“正確的思考比掌握知識更加重要”。觀念是行為的先導,人們的行為往往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受到自身觀念和信仰的驅使。對于外語教學改革與實踐來說,最艱難的起步也是觀念的轉變,它決定著改革的方向,關系著改革的成敗。
然而,根據(jù)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于2002年在全國48所院校900多位大學英語教師中進行的問卷調查,82.8%的教師認為只要自己英語功底好就能教好外語了;70.9%的教師認為教英語并不難。這表明,大部分教師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意識薄弱,教學模式陳舊。另一方面,自從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在外語教學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到《國家基礎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再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及目前依然在試點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都提倡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上進行轉變。例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項目組(2005)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論證報告”中的指導思想部分里明確指出:“外語不僅僅只是一門工具,外語學習還是傳承中外優(yōu)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談到大學英語課程的性質時又指出:“大學英語服務于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是大學整體教育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一門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課程”。
由此可見,語言是人們交流信息和表達情感的最重要手段,是人類形成的重要標志。從當前世界課程改革的趨勢所體現(xiàn)的最新理念來看,外語語言能力已經(jīng)被視為一種舉足輕重的素質。外語教學再也不應該只被視為一種單純性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或只是掌握一種實用性工具,而更是一種綜合素質的形成與提高的過程。外語教學應該以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為己任,它是我國整個素質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更確切地說,我們所努力實現(xiàn)的是“外語教育”,而不僅僅是“外語教學”。所謂“外語教育”指的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教書,更要育人。
三、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融入外語課堂教學的途徑
由“外語教學”到“外語教育”,這種“推行外語素質教育”的觀念的形成是把全人教育思想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引入英語課堂教學的前提。那么,在教學過程中究竟可以用怎樣的方式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一般來說,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寓德育于課堂教學過程之中,結合具體教學內容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二是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以自身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1.春風化雨,寓德于教
要想把社會主義榮辱觀恰當?shù)匾胪庹Z課堂教學,就必須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尤其是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適當調整教學風格,認真制訂教學計劃,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素質教育,要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
寓德于教,寓教于樂,認真靈活地上好每一堂課,這是在外語教學中引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保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使他們熱愛外語課程,喜歡外語課堂,欣賞外語老師。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情感,不失時機地培養(yǎng)他們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誠實守信與勤奮進取的品格,勇于承擔對國家以及對社會的不可推卸的責任。正如列寧說的那樣:“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因此,外語教師要善于與學生溝通,用心去營造一種充滿真情和關愛的學習氛圍。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講究儀表美、語言美、板書美和意境美,使學生能夠在美的熏陶中身心愉悅地學習知識,受到教育。
教育的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促進作為具體的、活生生的、個體的人的發(fā)展,而外語教學融東西方文化于一體,更應該成為實現(xiàn)這一功能的首選課程。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素質和高尚的品德,正確地對待自己、他人、自然、國家和民族,實現(xiàn)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的協(xié)調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與需求,根據(jù)教學的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新聞時事以及社會文化現(xiàn)象,選擇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可以參照“三近”原則,即“貼近學生生活,接近學生個體,親近學生心靈”。另外,選文還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文章應該具有“三性”特征,即“知識性、趣味性和可思性”。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采取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學習和運用外語的積極性,并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熱情、為人民服務的愿望、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以及自強自立與艱苦奮斗的精神。此外,教師在外語課堂上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策略與自學能力,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積極性,鼓勵他們主動地思考、發(fā)現(xiàn)并反思學習材料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與蘊涵的豐富哲理,以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品質,并引導他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榮辱觀。
總之,外語教師應該潛心思考,充分利用教材課文和課外補充材料中的有關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點撥和啟發(fā)學生,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人文科學素養(yǎng),這樣就可以使外語教學得以升華,提升到外語素質教育的層面。
2.外語教師率先垂范,自覺踐行“八榮八恥”
在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的同時,外語教師也要以身示范,堅持終身學習的理念,主動地不斷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正如宋代儒學大師朱熹說的那樣:“……論先后當以知為先,論輕重當以力行為重。”教育家烏申斯基也曾強調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jù),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教師人格的作用。”這充分說明,教師的道德素質和人格水平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榮辱觀的形成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只有品行高尚且言行一致的教師才會獲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效其行”。否則,無論教師本人如何才華橫溢,磨破嘴皮,教書育人的口號都只能成為空談。就像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因此,要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榮辱觀,外語教師必須率先垂范,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八榮八恥”的原則。
由于學科的自身特點,外語教師會經(jīng)常首先接觸各種西方思潮和新興事物,因此,在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方面更應該自覺加強,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面對各種良莠不齊的事物和現(xiàn)象時,要能夠以敏銳的目光識別是非、善惡、美丑,要做到正人先正己,為人師表。在教學過程中,更要進一步提高思想,端正態(tài)度,自覺踐行“八榮八恥”。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忠誠外語教育事業(yè),恪盡職守。扎實工作,努力為國家培養(yǎng)思想好、素質高、外語能力強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培養(yǎng)與重托。(2)心系學生,服務人民。把全心全意為人們服務的思想落實到為學生服務的實際行動中去,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辦學生之所需,永遠和學生同呼吸,心貼心,通過實際工作培養(yǎng)出合格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報效祖國,奉獻社會。(3)尊重教育科學,勇于創(chuàng)新。外語教師要嚴格遵循外語教學規(guī)律,講求外語教育藝術,在教學過程中堅持語言工具性和人文教育性的統(tǒng)一。(4)愛崗敬業(yè),鉆研業(yè)務,勇于創(chuàng)新。在工作中要兢兢業(yè)業(yè),努力提高外語教學業(yè)務水平,并認真研究外語教學法,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5)堅持以集體利益為重,團結同事,尊重學生。在日常工作和學習中,發(fā)揚合作精神,與同事共同進步;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6)以誠待人,重信輕利。治學要嚴謹,言行要一致,實事求是,表里如一。(7)學習教育法律法規(guī),自覺增強法制意識,做到依法執(zhí)教,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8)安貧樂教,堅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西方腐朽思潮的侵襲。
四、結束語
總之,外語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傳授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他們的外語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形成綜合運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還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崇尚科學的態(tài)度、勤勞肯干的思想、樂于助人的信念、誠實守信的原則,以及遵紀守法的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外語教師關鍵要密切結合教學內容,敏感地發(fā)現(xiàn)并準確地把握對學生進行全人教育的最佳切合點,以情動人,以理服人,適時地對他們進行生活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和審美教育,并引導他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榮辱觀。
參考文獻:
[1]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20.
[2]中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
[3]徐汝玲.外國教育史資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88.
[4]周燕.英語教師培訓亟待加強[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6):408-409.
[5]劉蘊萍.讓情感奏響課堂教學和諧的樂章[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0): 113.
[6]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184.
[7]趙同宇,劉國勤.與孩子結伴成長[J].中國德育,2007,(3):90-91.
本文是東北財經(jīng)大學車麗娟教授所主持的遼寧省社科聯(lián)規(guī)劃課題“把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大學英語教學的途徑研究”的部分內容,該課題批準號為2006lnsklktjyx-61-14。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jīng)大學國際商務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