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以來,世界面臨一個共性問題,即人文主義的失落。它給教育帶來的影響是教育人文精神的滑坡,教育的本質理想信念日益被教育的功利性所異化。在教育人文關懷和功利性的此消彼長之間,教育發展的道路被設上層層關卡。要使“發展道路”暢通無阻,追本溯源,還要在教育的“本真狀態”中尋找對策—關注生命,以人為本。
[關鍵詞]: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 人文關懷
雅思貝爾斯曾言:“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的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的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新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動其自由天性。”而今天的教育,只能用弗洛姆的一句話來形容:“19世紀的問題是上帝死了,20世紀的問題是人死了。”確實,現今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死了”。教育從根本上偏離了它本真的意義,造成生命完整性的喪失和人被物化的命運,成為了一種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義教育。我國當前的教育太急功近利了,教育的人文的內核被漸漸掏空,僅剩下一座軀干。教育脫離了生命的本原,成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工具。人的工具化,導致了人性的虛無。當我們的教育整體地被功利所扭曲,我們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是不是也有些可怕了呢?
一、如此功利,這般危害
現今教育,從學生到家長,從學校到老師的功利性普遍地表現為急功近利。給教育帶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首先,教育培養的目標應該是人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除了讓學生具備基本知識技能,還要緊緊圍繞著“以德育人”來引導教育學生端正學習目的、學會做人道理、培養良好道德等。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許多學校教育為了升學率把教育的培養目標簡單地歸結為智育教育,這是目前教育的一個通病,是功利性教育下人們產生的誤區。
其次,人們的思想觀念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個人主義思潮沖擊下發生了轉變,功利色彩特別濃。在教育價值取向上出現偏差,重自身利益,輕集體利益。
再次,只注重結果的功利化教育行為,在教育過程中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對學生盲目地、片面地提出一些高要求,使學生承受著與年齡不相符的高難度、高要求的壓力。
最后,所有的功利行為導致我們的教育偏離了正確的軌道,缺乏人文關懷。人的工具化,導致了人性的虛無,學生的道德滑坡、缺乏理想追求、心理障礙等問題。
二、如此功利,這般拯救
緩解和改善教育走功利主義,只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和經濟效益的獲取的途徑和方法只能是進行“第二次人性革命”:以文化建構為底蘊,以意義追求為指向去培養人文精神,提升人文關懷。致力于人的道德精神價值領域,使人的身心、思想和行動、理智和情感都得到健康而全面的發展。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實質上是一種人性教育,主要體現的是以個人發展需要為標準的教育價值觀。
可以從學校教育的以下環節入手:
1.關注生命,提升人文關懷
教育功利化的一種表現是教育脫離了生命的本原,成為滿足社會需要的工具,造成了生命完整性的喪失和人被物化的命運。要改變這種狀態,教育必須以生命的本體構成和生命的特性為依據,完整地、辨證地認識生命本性—生命發展范圍的完整性、生命發展形式的自由性、生命發展結果的獨特性,從而建立整體的生命化教育體系。學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有權利探求自己學習和發展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就要求學校決不能僅僅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同時要認識到學校是學習的地方,更是學生真實生活的地方,是學生提升自身生命價值的場所。因此,教育要關注生命,呵護生命,多一點全程的生命意識。
2.凝聚文化,提升人文關懷
人文教育需要充滿人文氣息的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就是在學校特殊的育人環境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促進學生發展和提高師生員工文化素質及審美情操為目標,由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娛樂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成果。這種文化是特定的社會人文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不能脫離民族的、時代的文化背景而孤立存在。對學生而言,主要是幫助他們培養良好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審美觀,促使他們在思想、道德、感情、心理上健康發展。
凝聚學校文化,提升人文關懷。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關心、相互激勵、相互容納、相互關愛,使學校教育在管理中充滿人文氣息。用人文精神構建自我激勵、自我約束的氛圍和機制,做到以誠待人,以心換心;以情感人,凝聚人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抓好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組織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重視政府的投入,校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利用好其他社會資源,為實施因材施教,發展個性,培養獨立人格、競爭意識和創造精神的教育提供良好的環境。
3.德行教師,提升人文關懷
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靠我們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一種“感染”。這種感染,要求教育者本人具備人文精神的素養。就教師的人文素養而言,它至少應該包括在“德、才、學”三方面。要做到師心明:理想崇高、信仰堅定;師身正:人正直、言行一致;師志堅:百折不撓、堅毅樂觀;師心勤:勤奮專研、學識淵博;師業精:業務精良、教學有方;師紀嚴:紀律嚴明、克己奉公;師容好:文明修養、儀表端莊等等。教師要戒除浮躁心態,安貧樂教,注重提升人文素質。一個真正合格的教師不僅以形象為學生樹立榜樣,而且善于挖掘教育資源,營造有利于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環境,使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取向等受到感染,獲得升華。
4.創新智育,提升人文關懷
目前,學校智育在功利主義催使下有重科學,輕人文之嫌。恰恰忘了人文跟科學是人的兩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人類就會失衡。人文教育注重人性的養成與人格的塑造,強調教育的價值導向在于弘揚人文精神,在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高度的創造精神和能力、堅忍不拔的堅強意志、明確的社會責任感、人際交往中的寬容精神、富有人類的同情心和人道主義精神。而科學教育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所以,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是內在統一的,以人為本是人文與科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二者共同構成完整的價值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本著這個思路,創新智育,提升人文關懷,就應不斷完善智育賴以發展的學科課程。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增加學科間知識的綜合及學校、家庭、社會各種教育資源的結合。此外,在合理的課程設置基礎上,注重課堂教學的人文關懷也很重要。
總之,學校應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文化品味,使其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盡可能地涉及到學生可接受的優秀文化,既有人文也有科學,單一的學科知識技能構不成高雅的文化品味。理想的智育,應該使教學活動走出分數的誤區,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
5.改進德育,提升人文關懷德育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但當前的學校教育往往忽視德育教育,而以往的德育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也與現今的社會環境脫節,教學效果很不理想。要想改善目前教育功利化狀態,我們必須改進德育,提升人文關懷。
宏觀角度,要加強“三觀”教育。過去我們關注的是怎樣改變這個世界,怎樣在復雜的社會中學會待人處事的實用主義哲學,而幾乎不去思考人生的終極意義究竟是什么。這就導致了精神追求永遠不能超越肉體凡身,各種庸俗的人生哲學盛行,導致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失衡,造成許多學生在人生價值取向上缺乏奉獻精神,個人主義色彩濃重。因此,要規范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側重奉獻精神的培養。同時,要避免兩個傾向:一是片面強調奉獻精神,會使學生感到教育的虛偽性,產生逆反心理;二是片面強調索取,會使學生把自己當成了獲取利益的工具。
總之,改進德育,一定要放棄以前的“假、大、空”,堅持“真、細、實”強調務實原則。形成學生求實致遠、質樸高雅的品味,以及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懷。
6.完善美育,提升人文關懷
美育,即審美教育,也是學校弘揚人文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一般地說,美育就是指導學生在對現實世界中的“美”與人類所創作的藝術作品“美”等鑒賞過程中,通過情感體驗、判斷、選擇、創造、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并具有感受美、欣賞美、評價美、創造美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活動。其目的是形成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并由此進一步完善學生的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文明的舉止與審美的習慣,批判與反思的態度,繼承與創新的精神,從而正確理解人類美好的生活和情感。在這方面,美育同德育一樣是與人文精神的養育相通的。
完善學校美育,提升人文關懷,首先要加強藝術課程的建設,提高藝術教育質量,拓展學校藝術教育課余活動,豐富學生生活,發展學生個性;其次,加強學科教學中的美育,在學校教育中,所有學科的教育教學過程都應貫穿美的原則,并以此進行美育滲透,培養并提高學生尋求真善美事物的能力,讓學生熱愛并珍視美好的生活,這方面既決于學科本身是否充滿豐富的審美因素,又依賴于教師的知識素養。
美育是目前倍受忽視的教學環節,卻對培養人文精神至關重要。所以,理應給與更多的關注,使其在調整目前的教育功利化的進程中發揮作用。
7.提倡閱讀,提升人文關懷
要培養人文精神,首先要從接受人類文明的最精華的東西開始下手—書籍。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給他們打開一扇又一扇文學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要讓學生明白,閱讀是生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我們之所以要閱讀,并不僅僅是因為要考試,而是因為我們要生活。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無論是科技的還是人文的……一切凝聚著人類文化精華的讀物都應進入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鑒賞文化精品,提高審美情趣,充實精神營養,完善人格塑造,最終將這些文化精華轉化為自己的人生的火炬,使自己成為人類文明之火的傳薪者。
目前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國人讀書的功利性過強,主要是為了考試、評職稱,讀書還沒形成一種生活的需要。我們要讓人認識到:閱讀對終身做人能起無形的作用。
三、結語
功利主義不是什么洪水猛獸,也并不是一無是處,但功利主義這把雙刃劍舞得不好,就會出現問題。目前,追求功利性的教育暴露出來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很大程度只能說是我們制度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制度建設滯后,沒有為教育實踐做好服務。所以,對于教育的現狀我們不必過于擔憂。應在加快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從力所能及的做起,努力修整教書育人的觀念,保證教書育人的目標實現。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8226;讀書#8226;新知三聯書店,1991.
[2]弗洛姆.孫依依譯.為自己的人[M].北京:生活#8226;讀書#8226;新知三聯書店,1988.
[3]朱永新.走進最理想的教育: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育精華[M].桂林:江出版社,2007.
[4]朱永新.中國教育缺什么[M].蘇州:州大學出版社,2003.
[5]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育科學出版社2004.
[6]葉瀾.時代精神與教育理想的構建—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跨世紀思考[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處,1996.
[7]劉鐵芳.守望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出版社,2004.
[8]仇忠海.“全面發展,人文見長”的學校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系遼寧渤海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