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獨立學院的課堂教學改革,作者提出了一些觀點,認為教學改革的前提是更新教學觀念,包括樹立現代的教學觀、師生觀、教學評價觀;在教學實踐中,落實“三點式”教學法;確立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加強教師對學生的科學引導;用學生的課堂練習檢驗教學效果,不斷改進教學過程。
[關鍵詞]:獨立學院 高等教育 “三點式”教學
長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滿堂灌”為代表的傳統的“注入式”的課堂教學方式必須改革。可是在改革過程中,由于認識上的局限,多數教師仍從“教”的角度出發去設計課堂教學,結果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究其原因,是教師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的自我表現欲常受到壓抑,使學生錯誤地認為學習是教師、家長的需要而非自我需要,因此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效益甚微。其實,教學的實質就是教學生學,不是為“教”而教,而是為“學”而教。基于對當前課堂教學現狀的反思,我們認為,獨立學院的課堂教學改革應從學生如何學的角度入手,只有這樣方能走出新的教改之路。
一、更新觀念——教學改革的前提
1.樹立現代教學觀,教學是獲取而非給予。美國約瑟夫#8226;特雷納曼通過課堂教學測試發現:教師講解15分鐘,學生能記住41%;講解30分鐘,只記住前15分鐘內容的23%;講解40分鐘,則只記住20%。這個實驗結論也提示我們:給予是學習者個體對接收到的信息不受自身控制的無選擇性的全盤接收,它具有直接性:而獲取則是學習者個體對接收到的信息通過自身內化、加以有選擇性的消化和吸收,它具有間接性。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學并不是給予,教學質量的高低與教師講解程度并不成正比關系。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教學呢?我們認為,教學應當是在教師指引下學生的獲取。是給予還是獲取,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教學思想;這兩種思想必然導致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把教學過程理解成“給予”的過程,人們必然認為教學的著眼點是教師的教、教師的自我表演,把教學的重心放在知識的傳遞上而不是關注學生的學習上,置學生于附屬、被動的地位;把教學過程理解成“獲取”的過程,教學著眼點則是學生的學,學生的自我表現,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學生學。
2.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加強教師為學生服務。目前,教育界還沒有從教學思想上根本解決教學是誰為誰服務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以及一切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要求教師要做到“三個服從”:一是教師思維要服從于學生的思維。當學生的思維方向與教師不一致時,教師不要強迫學生跟著自己走;二是教案服從于課堂。當教學過程與教學設計不一致時,教師不要用教案來框住學生;三是教學進度要服從于效果。當學生進行研究、討論、思考而占用了較多時間時,教師不要為趕進度而打斷學生的思維,要切實改變過去教師教學的速度、深度與學生實際失調的毛病。只有倡導老師為學生服務的正確師生觀,明確教學是一種師生對話關系,教師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尊重每個學生的學習權利,尊重學生的人格,注意挖掘每個學生身上具有的學習潛能,真正實現師生關系的平等和諧。
3.樹立正確的教學評價觀,以學評教。教學實踐證明,教師教得好,學生不一定學得好,學生學得好,教師就一定教得好。因此,要端正課堂教學評價的導向,堅持以學生的學習結果為主、以教師教的效果為輔來評價教師的教;必須努力構建以學評教為指導思想的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主張教師教的效果要體現為學生學的效果,課堂教學效益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容量和質量,而不單純取決于教師講的容量和效果,這是改革的重要舉措。
二、實踐探索——教學改革的落實
獨立學院的教育工作者要在更新觀念的前提下,用先進的科學的教學理論指導課堂教學改革,改變陳舊的實踐途徑,大膽嘗試新的課堂教學實踐途徑,積極探索出課堂教學改革創新之路。1.在授課過程方面,實施“三點式”教學,增強師生互動,加強學生練習環節。所謂“三點式”教學就是“教師精講一點,師生互動一點,學生動手操作一點”。渤海大學文理學院院長楊延東教授認為獨立學院的課堂教學應該結合獨立學院學生自身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要精講,不要“滿堂灌”,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增強師生交流互動,及時用學生練習檢驗課堂效果。教師的教學不僅僅是簡單地給學生知識,而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的結構和進入學習活動的過程。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教學方案,積極構建“講、交、練”即教師的精講、師生的交流和學生的練習三個過程結構,并將三者進行有機結合。
2.在授課方式方面,確立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教師要擔負起引導學生學習的任務,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提出問題解決的思路有利于問題解決,但又不符合教師既定的問題解決思路時,教師應順著學生的思路進行引導,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教學過程。當學生提出問題的思路不利于問題解決時,教師則不能被動地遷就學生,而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問題導引,糾正學生錯誤的想法,及時提供新的思考角度。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積極引導學生,給學生制定一套適合的,有實際效果的、科學的學習程序,讓學生圍繞這些程序進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
3.在授課效果方面,做到及時檢查,及時反饋,及時改進。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的與學生溝通及學生的自主練習,能夠及時地了解自己講課的實際的效果,以便在下堂課上針對問題及時改進。德國著名學者瓦根舍認為,教學的過程是就該達到這樣一種境界,那就是要把學生推向采石場,啟發他去探求尋覓寶石(指知識)。當學生突然發現“閃光”的東西,就會被其吸引住,也決不會放過它,會跪在地上把它拾起。因為這是由他親自尋找到了它,所以,他永遠不會忘掉。學生在課堂的學習就應該有這樣的獨立過程,這種結果即檢查了教師的教,又檢查了學生的學。
在目前的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四年制本科教學計劃中有大約3/4課時被用于理論教學,而理論教學的主要形式是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的質量對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些年來,大學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資源出現相對短缺,引起人們對大學教學質量的嚴重關切,但關切的焦點大多集中于校園、教師、教室、實驗室條件等硬件資源上,對課堂教學質量的關注相對較少。甚至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應用以及網絡教學受到更多教師和學生的青睞,人們對課堂教學質量的觀念似乎越來越淡薄。這是高等教育領域中十分值得重視的一個現象。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獨立學院應始終認準社會對高等教育的多樣化需求,充分發揮自身的辦學優勢,科學合理地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建立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且具有獨立學院特色的教學體系,按照“因材施教,提高質量,突出特色”的原則,積極推行教學改革,努力推進教學創新,不斷探索適應獨立學院人才培養要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作者單位:遼寧錦州渤海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