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角色,是由教育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決定的。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了教育活動的客觀規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具有必然性、辯證性。教師的主導角色體現在充當學生的引路人和輔助者,并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兩個方面,良好素質是教師主導角色充分發揮作用的根本保證。
[關鍵詞]:教師 學生 主導角色 主體角色
一、教師的主導角色是教育規律的必然定位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居于一個怎樣的地位,一直是教育史上爭論較激烈的問題,明顯地分為兩派,即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
以盧梭、杜威為代表的“學生為中心的理論”,首先把學生的發展視為一種自然的過程,把學生看成是一個自變數,看作是能夠完全決定整個教育過程和整個教育結果的主體。從哲學理論上看,他們較多強調學生內因的作用,否定或貶低學習過程中外因的作用。從心理學理論上看,其觀點大多源于人本主義心理學派(人本主義理論實質上包括了格式塔學派,心理場理論和認知學派理論)。他們認為學生具有一種內在的能力,不憑借外力幫助,就能達到和諧的社會行為(羅杰斯)。他們十分強調學生的態度、期望、情感和需要等等“動機系統”、“內部機制”,認為以上這些力量組成了與外部力量相互作用的內部力量。也正是這些內部力量的變化引起了行為的變化(溫勒)。為此,這一派極力要在教育過程中尋找排除外部控制的條件(其中當然包括教師的控制),從而謀求一種最大限度允許學生做出個人選擇的教育環境(羅杰斯)。
另一種是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師中心理論”。他否定“學生中心論”。認為學生的心智形成完全仰仗于教師以及教師對教學形式、階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導。赫爾巴特十分強調教師的權威,他宣稱“學生對教師必須保持一種被動狀態”。從哲學理論上看,維護此觀點的人一般都是外因論者。而從心理學理論上看,其觀點很多是源于行為主義理論。一般行為主義者都認為不應當從人的內在心理去尋找對人的行為解釋,而應當從決定行為的那些外部條件來解釋人的行為。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只需通過包括他對學生的獎賞、懲罰在內的外部刺激就可以控制他們的學習。在部分現代行為主義者看來,教育本質上是一種行為矯正問題,教師是一種行為工程師,他完全可以按照他的預期要求去形成學生的一定行為。教師的職責就是把條件反射或程序設計施之于人,使學生做出期待中的反應,避免不期待反應。他們重視的只是環境變化和行為變化之間的函數關系,把學生完全視作為一種因變數,認為他們在教育過程中是一種完全消極被動接受外來影響的客體。
上述兩種觀點都存在偏頗,在教育過程中,單純強調教師或學生一方的中心地位,忽略或貶低另一方,都是不全面的,從而導致教育的不完善。所以現代教育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在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充分肯定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這是現代社會教育事業高度發展,對教育規律認識不斷深入的前提下提出嶄新的教育理念。在這一教育理念中,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角色得到了普遍認同。本文對教師主導角色也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首先,從教育是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來看,作為教育者的教師,他的角色地位決定了他對實踐對象學生所起的主導作用。
其次,從教育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現象來看,教師體現著一定的社會要求,他的作用就在于使學生的身心朝著與社會要求相統一的方向發展,體現了他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第三,從教育是一種學校的有組織過程來看,教師是這一過程的組織者與影響者,他對學生的學習方向、內容和方法起著決定的作用。
最后,從教育是促使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教師在知與不知等矛盾中,處于矛盾的主導方面。
二、教師的主導角色與學生主體地位的辯證統一
作為教育過程的一種客觀規律,教師的主導角色作用還有其辯證性。不可否認,教育過程中,教育對象是具有主動性的學生。學生只有在有目的、有意識的積極的教育活動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獲得發展。但決不能因學生具有主動性而否定教師的主導角色作用。同時,肯定教師的主導角色作用并不意味否定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教師主導角色作用就在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師主導角色作用下,教育的影響以客觀的形式作用于學生;學生以其主動活動接受教育影響。他們不斷地將客觀形式的外部影響內化為主觀形式的認識、情感、動機、態度等。隨著這種內部因素的變化和發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得到更大的發揮。可以說,學生的主動性是構成教師主導作用的主要任務、內容和衡量這種主導作用的重要標志。離開了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的主導角色作用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內涵,失去了它的對象和歸宿。因此,教師的主導性角色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絕非孤立獨存的概念,它們的關系是相依相存、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
三、教師的主導角色就是充當學生的引路人和輔助者
教與學的平衡狀態往往虛化了教師主導角色的真實存在,即教師的教學意圖必須變成學生的學習意圖,并且必須使學生自己行動起來。在哲學上,這叫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而不是外因簡單地、徑直地起作用;是辯證的發展觀而不是形而上學的外因論。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的學生仍然處于赫爾巴特所要求的“一種被動狀態”。許多教師的主導角色意識只是困擾在“教什么”的誤區中,那支撐教學半徑的腳卻常常忽略了“怎么教”的圓心,亦畫亦圓的教學模式終究不能和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要求的大圓重合;看似圓滿的教學過程而不能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不能讓學生處于主動探求知識的興奮狀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不成功的,這樣的教師在教學中就沒有起到主導角色的理性作用,教師主導角色作用不是一個簡單、感性的影響概念,而是一種達到預期目標的契合。無論是改變舊的,還是創造新的,都是在尋求“契合當前”這唯一目標。一個教師若能使學生面對學習、生存、競爭、創新的人生進程,漸進為更高、更快、更強的適應能力,這樣的主導角色是每位教師的價值追求所在,是值得深入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四、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體現
教師主導角色作用實現的根本條件,便是教師智慧地體現教學形式與目標效果的高度統一,即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才是教師主導角色作用的充分體現。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善教”是至關重要的。
孔子的學生顏淵說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這是古人對“善教”的一種詮釋。能夠使教學雙方達到一種心滿意足而又“欲罷不能”的情感體驗的教師,是善教者。因此,“善教”二字應是每位教師追求的一種完美的教學境界的必要條件。每位教師都有過學生時代,那時是怎樣的課讓我們感到乏味而昏昏欲睡?是什么課又會讓我們神情振奮,耐人回味?什么樣的老師始終是揮灑自如,風格別具?學生時代,讓我們大腦中樞神經常常處于抑制狀態的教師和他們的課,留下的印象僅是一個抽象的大概,而那些讓我們感到或涓涓細流或激情澎湃的教師和他們的課,總是別有情韻,令人難忘。正是古人所言,“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善教是善于在學生周圍營造一種氛圍;善教是善于在學生面前塑造一個形象;善教是善于在學生心中涂抹一片蔚藍。善教者能讓教學雙方都能享受到一種寬松、愉悅、民主、和諧的文化氛圍,領略自然世界的神奇奧妙,人文寶庫的博大精深。在此意義上,善教是教師主導角色作用的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角色作用不是機械地把持,而是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是放魚入水,縱鳥歸林;是學生以求知的主動性和快樂的體驗;是對學生主體性的充分尊重和高揚。教師的善教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而是達到目標的必要條件。學生可以通過善教者的影響,使認識、情感、動機、態度等內部因素引起變化和發展,學習的主動性得到更大的發揮。
五、良好素質是教師主導角色的價值核心
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角色作用,是順利有效地實現教育目標的前提條件。而教師的善教也正是這一條件的具體體現。良好的整體素質又是作為一個善教者的必要條件,也是教師主導角色作用在教育過程中得以充分發揮的價值內存。因此,教師的良好素質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根本所在。
教師善教的“勢能”是來自于自身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而得以儲備的。而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動能”也是隨著這種勢能的增加而增大。高素質的教師都會注重對教材、對學生的研究、把握,并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較新的視點突破。因此,他所設計出來的教學方案,更可以說是溝通教材與學生的媒體,使學習的主客體的知識,文化的內存被充分地激活,它們之間的交融是一個充滿了情智轉換組合的過程;它們之間的改造與重鑄就像充滿了哲理與人情味道的宏偉大廈赫然佇立在面前;它們之間的每一次撞擊都閃耀著智慧的火花,會產生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發現。與此同時,學生學習的“動能”情緒化了,他們內心洋溢著知識的海洋,文化的海洋和美感,快樂的體驗。于是,他們的思想是這種美感降臨后靈光的閃耀,變得神奇而富有創新。學習中的每個角落都散發著知識,文化的氣息,探求知識文化奧秘的每株根須都凝聚著這美感與快樂的滋潤……這種令人賞心悅目的教學軌跡,都是教師主導性淋漓盡致的發揮,都是一個高素質善教者的體現。因此,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是提高整體教學水平與質量的前提條件,是有序、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的根本。
教師的整體素質大致包括心理素養、知識水平和教學能力三個方面。它們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整體。它們綜合地反映在教師個體身上便凝結成一種教學風格,人格魅力。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眼:
1.教師要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教育觀念要超前,人生態度積極上進不斷提升視點,超越自己,能深刻領悟人生價值及教育教學理念。同時應寬厚待人、不自私、不自負、不偏激、不委曲求全。多理解存己見,多寬容而不附庸。
2.教師應不斷虛心學習、充實、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對專業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要精熟和廣博。在提高自我中力求創新,走出本學科陳腐的教學樊籬。
3.教師應能夠準確把握大綱思想,提高深入理解、領悟、消化教材的能力。熟悉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思維靈活,教法新穎。教學語言精煉、風趣、得體,具備嫻熟地駕馭教學時空的藝術,課內知識向課外遷移度能夠伸縮自如,運用得體。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科學學習理論,目的是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提高學法指導能力。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應是藝術家。孟子說:“君子有三樂”。 其中一樂就是為師之樂。通過不斷學習,加強自身整體素質修養,把教師職業視為一種事業,一個值得自己把智慧、情感、精力融入其中的生命過程。用愛心和智慧送給學生一雙搏擊未來的翅膀,這樣的教師才是主導性的充分體現者,這樣的教師才是陽光下崇高職業中最值得享受陽光的人。
參考文獻:
[1]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編寫組.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98.
[4]陳澔.禮記#8226;學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本文為韓山師范學院2007-2009年教改課題“推進反思性教學,促進高師院校英語學科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成果之一,項目編號:HJG0705。”
(作者單位:廣東韓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