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師評價制度 素質教育 制度改革
教育評價能否按照素質教育培養的目標,全面反映教育活動的成果及存在的問題,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中,保證素質教育取得成功的關鍵一環。
一、教師評價制度改革的意義
教師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寶貴的資源。建設一支政治業務素質好、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因此,要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改革對教師的評價制度。
二、教師評價制度存在的問題
1.重量化,輕素質;
2.重考核,輕分析;
3.重成績,輕德能;
4.重崗位,輕職責;
5.重教學,輕科研。
三、教師評價制度改革的要點
1.明確評價的目標
教師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確立衡量一個教師的標準,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的功能。通過評價過程的反饋、調控的作用,促進每個教師不斷總結、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也促進學校的領導不斷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管理和建設,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2.遵循評價的原則
對教師的評價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作,我認為在制訂這一制度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如下幾項原則:
(1)導向性原則。堅持導向性原則,就是要在指導思想、指標設定、權重分配等方面引導教師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2)全面性原則。堅持全面性原則就是要堅持面向每一名教師。
(3)可操作性原則。我們在制訂自己評價制度時,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要突出重點,注重可操作性,力求簡便易行。
(4)實效性原則。堅持實效性原則,就是指對學校教師的評價要堅持實效性,使每次評估都能對教師有所幫助,不走過場,以利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5)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在評估過程中,哪些指標可以量化,哪些指標不宜量化,,要認真組織研究論證,避免主觀性、隨意性。
3.確立評價的標準
對于教師評價的依據應是: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學校的教育目標、教師的根本任務及國家頒布的有關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在此依據上,應該逐步明確以師德為首的內容體系。其中包括:
(1)教師的師德水平。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堅持既教書又育人。
(2)教師的法制意識。教師要堅持依法施教要自覺維護受教育者和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
(3)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水平。教師既要有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又要有精深的專業學科水平。
(4)教師的工作能力及水平。教師要有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良好的道德行為和科學知識的傳授能力,教育教學工作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
4.制訂評價的方案
(1)教師自我評價。教師自評是教師評價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能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和專業素質的發展。
(2)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教師首先要打破“師道尊嚴”的局面,讓自己和學生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3)家長對教師的評價。促進家校協同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職責。因此,家長評價教師是家長的一項權利,也是促進家長了解學校和教師,形成家校合力的有效途徑。
(4)教師對教師的評價。教師對教師的評價是學校管理者對教師評價總結的最重要的參考內容之一。在教師評價中,教師對每一位教師的評價,應是全面的、細化的和量化的。
(5)學校管理者對教師的評價。學校管理者要把平時的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分解性評價、靈活性評價等。在一個學期中,進行積累整合,形成一個比較客觀的、實在的總結性評價的成果。
由于我校堅持深化教師評價制度改革,切實推進素質教育發展,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多年來,學生中無一例違法犯罪現象發生,全鎮學生各科成績及格率均達95%,優秀率平均達70%,學校連續多年獲市縣先進單位。
(作者單位:江蘇淮安市漣水縣朱碼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