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的重要一環,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注意各個環節的相互配合。本文從本科管理類課程教學的培養目標出發,分析了《組織行為學》課堂教學應著重抓好教材甄選、教學模式改革及完善考核體系三個重要環節。
[關鍵詞]:組織行為學 課堂教學 研究性學習
《組織行為學》是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作為行為科學的重要研究方向,它著重向學生提供對組織環境中的個體、群體乃至整個組織的心理與行為規律的認識?!督M織行為學》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課堂教學是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的重要一環,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注意以下各個環節的相互配合。
一、明確培養目標,選用適用教材
教學離不開教材,它是教與學的中介,一切教學活動開展的指南和依據。教材適用與否直接影響課程教學的質量,而課程教學質量又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教材的選用應根據培養目標來確定。
具體而言,管理類本科生的培養目標,首先是為各類型社會組織輸送受過良好專業素質訓練、能從事不同崗位管理實際工作的人才。這些年我們培養的管理人才,總體上是實踐技能弱于理論水平,究其原因,與其接受的專業教育經歷有很大關系。
《組織行為學》教學需要一定數量的規范案例。但目前多數組織行為學教材提供的案例十分有限,只能起“拋磚引玉”作用。依靠教師個人力量撰寫案例,從知識、經歷和精力上講都不現實,必須從其它渠道補充,主要是國外教材或資料、學術網站和少量國內專著。同時還存在案例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如不少網站編寫的案例內容過于寬泛、針對性不強;而中西文化的差異性體現在《組織行為學》的具體認識上是如此明顯,即便在運用國外權威案例時,也必須考慮其適用性,即斯蒂芬羅賓斯反復告誡的“文化局限性”。從實際教學情況看,以教師的個人經驗,在眾多渠道中甄選案例并充分考慮其適用性上,往往標準不一或簡單套用,因而影響教學效果。況且有些案例限于篇幅,在內容表述上略顯浮于表面。另外,單純按教材章節編排案例,似易誘發學生按圖索驥的狹隘思維定勢,不利于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
二、轉變教育觀念,變傳授式教學為研究式教學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不將現成結論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獲得結論的過程。這種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個性特長、啟迪創造發明、全面提高素質方面明顯優于接受性學習的學習方式。
1.研究性學習方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究性學習改變了人們的教育觀念,明確了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在繼續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關注學習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態度的培養。教師要把課堂和社會連在一起,擴大學生學習的天地,使學生能夠從多種渠道獲取知識,應該讓學生知道,整個社會是一本大書,是一個大學堂,學校只有與社會接軌,培養的人才將來才能服務于社會,才能得到社會的肯定與接納。
由此可見,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應是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研究性教學要勇于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本身的素質能否跟得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從根本上決定了課程改革的成敗。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藏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接受各種教師培訓外,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
2.研究性學習要求研究性教學模式與之相適應
研究性學習的主要過程是:提出問題→研究探索→得出結論。所研究的問題不論是教師提出還是學生提出,都應該是開放性的,問題的開放性決定了教學模式的研究性。研究探索過程中,通過教師指導,使學生從中學會研究方法。學習實踐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研究結論更為重要。
3.案例教學是研究性教學常用的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是教師向學生提供背景資料,以模擬實際使學生進入“角色”,并參與“行動”的過程。一方面,案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掌握,激發學習熱情;同時,案例教學可以為學生在課堂上再現管理實際,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表達、爭辯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為他們今后就業面試及工作提供一個練兵的場所。另一方面,案例教學將教學方式由單向的“灌輸式”轉變為雙向的“參與式”。
為提高案例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效果,應提前布置學生課下詳細閱讀案例材料,并要求每個人寫出個人分析提綱,以保證課堂案例討論效果。在課堂上先進行小組案例討論,達成小組意見,再進行班級討論和交流。教師通過詢問、提問和反問等方式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展開。班級討論結束時,教師就班級案例討論的結果進行匯總和總結。然后,布置學生分小組或個人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課下完成案例分析報告,作為平時作業。最后,在學生的案例分析報告上交之后,教師對案例分析報告作出小結和點評,并將分析報告中提出的新的方案和方法在課堂上予以反饋。
三、鞏固教學成果,完善考核體系
真正的評價應該對學生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傳統的考核制度以死記硬背為基礎、以考試為中心,其特點是只講結果,不論過程,以最后的考分論英雄。教師以學生的考分作為評價的惟一尺度,不僅具有甄別和選拔“精英主義”的功能傾向,而且不再適應21世紀培養人才的要求,這只能壓抑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潛能,使他們成為應試教育下潛在的犧牲品。我們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中檔案袋評價的方法。研究性學習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在語言邏輯和數理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通過建立新的評價指標和改革評價方法,發展學生其它方面的潛能。評價方式也要多樣化,如現在流行的檔案袋評價方式、蘇格拉底式研討評定方式等。另外,還要強調評價的真實性和情境性,不僅要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更要注重學生得出結論的過程。評價的功能要由側重甄別篩選轉向側重學生的發展。因此,應制訂與成績掛鉤的合理考核標準,以正面激勵為主,激發學生參與的自覺性和持久性。
很顯然,成績考核仍然是有效推動教學活動的手段。無論是案例作業還是課堂討論,學生參與的熱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個人成績掛鉤的考核標準。筆者認為,作業和發言情況應占期末總成績的20-30%;小組案例報告評分為小組的共同成績;報告撰寫人、發言人、主動回答問題的酌情加分,未認真參加小組作業過程的同學、對教師隨機提問回答不理想的同學酌情減分。唯有如此,案例教學才能收到效果,況且,這本身也是對《組織行為學》相關觀點的生動實踐。
參考文獻:
[1]李廣培.組織行為學.案例教學實施的思考.福州大學學報,2001.
[2]華凌云,陳紅.親驗式教學方法在“組織行為學”課程中的應用.煤碳高等教育,2002.
[3]曾峰.在組織行為學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的體會和設想.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1996.
[4]王天玲.研究性學習與學生品質的培養.衛生職業教育,2004.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