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我校280名教師進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中學教師正承受著巨大的職業壓力。壓力已導致中學教師的身心健康問題,不少教師不同程度地存在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等心理問題。筆者簡要分析壓力的具體來源,呼吁社會、學校和教師個體重視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籌建教師“心理氧吧”——心理咨詢室。
[關鍵詞]:教師 職業壓力 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期望
教師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一直以來,人們大多只看到“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園丁”、“蠟燭”等戴在教師頭上的美麗光環,很少有人注意到教師的心理壓力。實際上,教師們普遍存在著較大的壓力。據調查發現,教師的心理壓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任務重與有限的時間的矛盾
我所在的學校每位教師每周平均需要上15至16節課,此外,還要進行繁重的教學研究和教改培訓。另一方面,“學校教育的家庭化”使得擔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師們的工作具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雙重性質,他們的工作時間和業余生活沒有明顯界限,多數教師是利用晚上備課、批改作業,利用周末輔導學生,利用假期搞教學研究和提高業務水平。
二、社會期望高與自身素質低的矛盾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師需要不斷補充新知識。在我們廣大農村中學,由于學生地理知識水平偏低,缺乏地理知識學習和使用的環境,使得社會、家長把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期望都寄托在地理教師身上。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地理教學改革,讓中學地理教師看到課堂教學效率有望提高的同時,也讓他們看到了自身教育教學觀念的落后、知識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教學技能欠缺的素質狀況。較高的社會期望提升了地理教師的自我期望,而較低的素質卻增加了中學地理教師的職業壓力。
三、素質教育學改革與應試教育業績評定的矛盾
近年來,各級各類的優質課評比,在給高素質教師展示自我機會的同時,也為中學教師樹立了榜樣并指明教改方向。但優質課暴露出的問題,以及學校依據期末考、統考、中考、高考成績對教師業績進行評價的方法,也給教師帶來了諸多困惑。部分優質課的“作秀”與“包裝”、高素質師生的“可望而不可及”、優質課“好看不好用”,等等,使許多地理教師對優質課和自己的課產生了雙重懷疑。希望獲得優質課的成功而得到認可,又不想或不敢在日常教學中嘗試采用優質課的教學模式(怕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素質教育的教學改革與應試教育業績評定使許多中學地理教師矛盾重重,顧慮重重,壓力重重。
四、個體勞動強度大與工資待遇低的矛盾
滿負荷工作給中學地理教師帶來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而中學地理教師個體勞動強度與工資待遇的矛盾很可能使之放大。近年來教師的待遇雖然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遠遠趕不上在其他部門工作的同齡人。有些地方甚至拖欠教師的工資,致使教師不能安心工作,心理負擔很重。
教師這個特殊的社會角色,使他們往往更容易隱藏自己的心理問題,不愿意向外人透露,特別是不能在學生面前透露。然而,這些心理問題的存在,在影響教師的工作與生活質量的同時,很容易轉移到學生身上。如果說,父母的心理健康影響是一個家庭、幾個孩子的話,那么一個教師的心理狀態影響的學生可能是成百上千。
教師的心理健康從根本上說還得由教師自己維護。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能夠處理好兩個方面的關系—既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優秀的教師在需要的時候能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他絕不應讓自己一直處于壓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損,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那么,教師應如何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呢?以下是一些應對策略:
1.追求適可而止的心境
心理健康十分講究“度”的把握。無論是追求、感情、個性,還是言談舉止,“度”的掌握都很重要。個性過強,期望過高,要求過嚴,情緒過大,工作過多,這些情況在教師中容易出現,并且很容易引起心理問題。因此,既要積極進取,又要適可而止,否則物極必反。一顆平常心態心理失衡,是現代不少人容易遇到的問題,其源于比較與差別。如自己的付出與收獲比較;個人待遇與別人待遇的差別的比較等。時間長了,就容易產生怨氣。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何況在一個充滿競爭、挑戰的年代,成敗得失,此起彼伏,是常有的事,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顆平常心,有時候要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有時候要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有時也要學會放棄,保持心理的平衡與自在,才能更好地體會人生的快樂境界。
2.正確認識和對待失敗
正因為教師是心理上“開放”的職業,失敗和過錯發生的機率就特別大。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都會有失敗的經歷,關鍵是看怎么去認識和對待自己的失敗。如果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失敗就是成功之母。而且能減少壓力和焦慮的來源,更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如,一個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充滿信心的老教師對學生家長和社會上其他人員對課程提出的不同意見會處之泰然。與教育界之外的人談論關于課程的時候,他心態平衡,語氣堅定,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一個有能力的教師,他知道自己在說些什么。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對問題的直接接觸更多,因而對整個教育形式也就有更客觀的把握。他從實際工作中建立起來的安全感不會受到影響。因為學生對他友好而不失尊敬,因為他幫助差生并真的使其成績上升,因為他客觀地知道教學中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正是因為他能接受這些失敗,并從中總結經驗,才有如此大的心理能量來勇敢面對失敗。
3.經常換個角度想問題
客觀地講,教師是無法滿足別人以及自己對自身的所有要求的。而且,許多期望,包括教師自己對自己的期望都是非常極端的。這里想說的是,教師應該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生活中所謂的“失敗”。很多時候,這種失敗實際上只是教師個人主觀上體驗到的挫折,不一定是客觀的。教師有時可以改變思維方式,換個角度考慮問題,也可以說是適時當一下阿Q。比如,許多教師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因為班上某個學生的品行不良而受到了學校的處分。其實,教師不必因此而過分內疚自責,正如教育心理學者張春興所言,有些學生問題的“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顯現于學校,病情惡化于社會”,并非僅僅是教育失當那么簡單的事,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教師只要盡到了責任,就可以問心無愧。
(作者單位:江蘇豐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