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教學大綱指出:小學科學教育提倡關注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來教授;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欲望,同時不斷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小學 科學 生活情境 思維 創新能力
加強對少年兒童的科學啟蒙教育直接關系到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據權威媒體報道:中國科普研究所“96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組完成的最終分析數據表明,我國公眾達到基本科學素養水平的比例僅為0.2%,例如測試對“分子”、“計算機軟件”、“DNA”三個國際通用的測量詞匯的了解程度,調查結果顯示,不能正確表述“分子”的人達85%,不知道“計算機軟件”的達94%,不知道“DNA”的達91%。此調查的調查對象雖是我國公眾,但它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嚴重問題。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亟待提高,而這一改變必須從小學教學開始,從娃娃抓起。因為在科學高度發達和知識迅速普及的今天,小學科學教育方面表現出的任何問題,對一個國家經濟的振興和國力的增強都將產生潛在的不利影響。
基于這種認識,學校安排我擔任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任務后,我倍感肩上的責任重大。我仔細研讀了教學大綱,認真地鉆研教材,并聽了很多學校老師的公開課,幾年下來,積累了科學教育的一些經驗,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兩點:
一、善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是科學,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學好科學
二、在生活中的用處是那么的廣泛,從而對周圍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要打消說到科學就感到高深莫測、無從下手的恐懼心理。以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與自然現象為對象,提供給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材料進行科學知識的講解,并適當地將這樣的科學知識的普及延伸到課堂以外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如在教學《了解空氣》的時候,通過創設生活中用漏斗往瓶子里倒醬油倒不進去的情境,讓學生說說其中的原因。絕大多數同學可以說出是由于瓶里有氣的原因,我們自然會引出空氣占據空間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種液體時,一下子倒不進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現象,很多學生都碰到過類似的事情,但學生并沒有認真地去思考其中的原因,而把它“搬”到課堂上以后,一下子成為了學生關注的焦點。因此講解空氣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的時候,孩子們有了形象的感覺,興趣就非常的濃厚。
又如,在《溶解》一課教學中,我準備了水壺、杯子和奶粉,接著提出一個問題——“現在老師很口渴,想泡一杯牛奶來解渴。你們能不能幫老師想一個好辦法,讓老師快一點喝到這杯奶啊?”沖牛奶對學生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一聽到能夠為老師獻計獻策更是來勁了。學生馬上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給老師獻上了計策:“用筷子不停的攪拌能夠使奶粉快一點溶解在水里。”“用熱水來泡,奶粉溶解起來也很快的。”“把奶粉放進水里,然后再用兩個杯子倒來倒去”……從這樣的生活情景出發,然后再將其引入到新課的教學中,學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導,自然就不會感到科學是那么的深不可測,而是和他們非常的接近,對實驗設計也就非常的感興趣了。
二、善于用科學課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以情境教學,讓學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在不同的知識和實踐領域內進行思考的能力。在科學教學中,要想真正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僅憑老師灌輸一點現成的書本知識是不夠的,而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千方百計創設情境,讓學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寬知識面,來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例如,如在教《熱脹冷縮》這一課時,需要做金屬球穿過鐵環實驗。我在正式實驗前設計了這樣一個小實驗:在厚木板上釘上兩顆釘子,兩顆釘子之間的距離恰好是一個墊圈的直徑,墊圈不受熱時剛好能從中通過,而受熱后就不再能通過。這個有趣的實驗強烈地吸引了學生。接著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演示金屬球穿過鐵環的實驗,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在探索中弄明白:固體在受熱或受冷時,也和液體一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在學習了《熱脹冷縮》,知道水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后,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繼續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醬油等是不是同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實驗材料的鋪墊,這樣的課外探究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這樣,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學得既主動又有趣。實踐證明,創設良好的自然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廣闊性的目的。
2.在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的同時,老師要盡可能地啟發與指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自行進行探求活動,培養思維的主動性
小學科學教學大綱指出,科學課教學的基本過程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地應用所獲得的知識,認識和理解客觀事物。因此,老師要盡可能地啟發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自行進行探求活動,這是培養學生思維主動性的前提。如教《花的構造》一課,除了課前要求學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有的老師還有目的地準備一些大小、形狀、顏色不同的花,讓學生動手解剖,仔細觀察花的構造,直到形成對花的構造的準確認識。又如,在指導學生認識常見的益蟲和害蟲時,不少老師都讓學生留心觀察圖中的昆蟲,并引導學生根據昆蟲對人類的益處和害處,對昆蟲進行分類。有的老師還常常將一些不同的昆蟲帶進教室,逐一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并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知識準確識別益蟲和害蟲。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指導學生自行探求,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總之,要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來教授科學課程,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欲望,同時不斷培養思維的廣闊性和主動性。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將科學探究活動由教室擴展到課堂以外的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使課內、課外、生活、社會互相結合,既鞏固擴展了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從而使學生在科學上獲得真正的長足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黃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