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小學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以教師教為主,以學生學為輔的教學方法,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一過程中存在很大弊端。本文針對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中所處的位置,談談自己的見解,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一些關于教學方法的改革建議。
[關鍵詞]:語文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 教學改革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數年的語文教學中,筆者對語文教學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理論和實踐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在此談談自己對語文教學方法的一些見解。
一、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的“痹癥”
首先,在現在小學語文教學隊伍中,抱著“重方法、輕理論”心態的教師普遍存在。許多教師認為研究理論是專家的事,作為教師只想知道“怎樣做”。看的是課本與教參,觀摩的是公開課,大綱經常被放在一邊……語文教師把“語文”與“自身”是隔開來的。因此,在教學中常理論缺乏、觀念陳舊、思想閉塞,使教學的改革大多停留在外在層面上,很難有“質”的突破。
其次,語文教學存在的一個現實問題:升學考試在小學中雖然取消了,但分數仍是考評教師、學生的重要手段。現在很多教師是為了學生分數在教書。這對教學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培養變成了施壓和懲罰;師生的情感交流變成了學生的惟命是從;愉快的審美體驗變成了乏味的機械訓練;精彩的即興發揮變成了枯燥的照本宣科;必要的人生點撥和德育滲透也被統統砍去而直奔考試中心……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條塊分割式的空洞分析,對學生積極激發極其不利,嚴重阻礙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再次,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在走一條傳統的模式框架,即以文章分析為重點、以師生問答為主要方式、以知識評價為主要內容,學生得到的是概念化的詞語解釋、機械的寫作方法、構段方法等等。這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沒有多少作用。平日,我們研究的是怎么教,至于教什么,學生得到什么最重要、最有用,卻被忽略了。學的目的是要會用,即知識轉化為能力,究竟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學習知識,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小學生語文學習中的缺陷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學生學會學習,喜歡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顯得格外重要。語文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應是一個有生命的過程,是學生在建構知識中“親歷”文史知識形成的過程。但是在傳統的教學中,大多是教師教、學生學,是填鴨式教學。在這種教學方法之下,學生學習過程普遍存在兩種令人遺憾的缺陷: 一是被動式的學習成為了習慣。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讓學生看哪幾頁書,做哪幾道題,他們就照辦,養成了被動式的學習習慣,要突然改變學習習慣,還有一個適應過程。二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度差。在越來越重的學習壓力下,教學生學會學習、喜歡學習和激發學習積極性就顯得格外重要,許多學生因方法不當而掉隊。這些問題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這些問題與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分不開的:教師講課文 →學生練習,重教法而輕學法,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能夠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自主學習。應該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轉變,把機會留給學生,把愉悅還給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其主體意識充分發揮。我們提倡點撥式教學方法,把學生當成火把,教師只是點撥、助燃的作用。
三、改革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教師教,學生學,教師是一個引導者,應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鼓勵學生選擇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充分發揮指導作用。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學習。教師應根據“課情”、“學情”因勢利導,提出有啟發性的思考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曾說:“我意如能令學生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習, 不徒坐聽教師之講說,即為改進教學之一道。一教師不易以講課本為專務,教師指出必須注意之點, 令自為理解, 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謬誤,然后為之講說。如是則教師真起主導作用,而學生亦免處于被動地位矣。”由此可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誘導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誘導學生,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課文,讓學生發揮主動性,這樣必然會大大提高學習效果。
其次,在語文教學中,要把語文學習和生活聯系在一起,引進充滿時代氣息又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還可充分利用多媒體及校園環境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實踐活動;還應訂閱一些適宜學生閱讀的優秀報刊,擴大學生知識面,開闊視野,全面豐富學生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和能力。曾有人說過語文教學就是現實生活,有內涵與外延,其內容是非常非富的,讓我們用現實生活來充實我們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善于從自己的生活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第三,要進行創新教育。江澤民總書記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關鍵在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創新教育應著眼于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主動探索新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找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創新宣言》中預言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我們在教學中,要想出新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其真正把學習變成一種興趣。當然只有走創新之路,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總之,教學改革是一項復雜艱難的過程,這與傳統教學方法的改變和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關系。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能否提高,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密切相關。因為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重任,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關鍵所在,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但是從目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現狀看,想切實搞好小學教育教學工作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當繼續學習,深化改革,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把自己培養成二十一世紀的高素質的教育教學工作者。
參考文獻:
[1]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小學語文教學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小學語文教學.
[4]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2000.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黃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