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曰:“詩言志,歌詠言。”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結晶,是我國文化的遺產,它形式雖然是短小精美,但詩中卻蘊含著許多詩人的思想感情。對于學生來說,要想透徹地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無疑是困難的。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關鍵在于教師的方法引導。針對小學詩歌教學的問題,本文著重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述:(1)小學詩歌教學的重要性;(2)詩歌教學的方法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詩歌教學 詩歌教學方法
詩歌是人類社會最早的一種最集中、最精練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字形式。詩歌,是我國文學百花園的一朵奇葩,又是文學中得到最充分發展的體裁。詩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它對于增強學生的文學欣賞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學工作者,一定不可忽視小學語文中的詩歌教學。
一、小學詩歌教學的重要性
1.重視小學詩歌教學體現了對民族精神的繼承與發揚
中國歷經幾千年歲月淘洗流傳下來的經典詩文,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而且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寶。千百年來,它們已經積淀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約定俗成的教科書,成了一種長效的民族素質的滋養劑。重視小學詩歌教學,讓學生誦讀古詩文,是讓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傳統、繼往開來的有力之舉。
2.重視小學詩歌教學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十分倡導經典詩文的背誦和積累,在“總目標”中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誦讀優秀詩文,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階段目標”中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誦讀、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段)”。可見,重視詩歌教學正是對新課標要求的一種體現。
3.重視小學詩歌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兒童誦讀古詩文是學習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報》登載了“讓民族文化血脈相傳”的座談會紀要。季羨林、王元化、金庸、余秋雨等海內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要搶救兒童記憶的黃金時代,摒棄課內背教條,課外背廣告的現象,實施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著名學者余秋雨說:“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他們一生的文化向往。”重視小學詩歌教學,讓學生誦讀古詩文不但可以培養兒童的理解力、記憶力和想像力,而且可以讓古詩文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不斷的反芻、發酵、在無形中開發他們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長,潛移默化地成為他們一生高遠見識優美人格的源頭活水。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傳統文化的種子播撒到幼稚的心田,讓孩子成長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二、詩歌教學的方法探討
1.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由于詩歌語言具有音樂美的特點,特別是我國古代詩詞形式整齊、句式固定,讀起來很有節奏感。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指導學生根據詩歌的語言特點把握正確的停頓,讀出節奏、語調;其次要實行多種朗讀方式.如配樂朗誦、教師范背、男女生交叉讀、學生自由朗讀等。不管采用那種方式,都要充滿感情,讀出詩詞的韻律和節奏,讀出意境來。洪鎮濤先生曾說:“讀是語文課的第一教學法,抓住了‘讀’就抓住了語文的要領”。吟誦,是朗讀的最高境界,有韻味,有情境。只有把節奏韻律全讀出來,才能體會詩歌的音樂之美,感受詩歌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如在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古詩時,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我們脫去詩歌的內容,光是詩歌語言的節奏韻味等在閱讀時就有無限樂趣!通過閱讀,師生可共同享受到優美語言帶來的樂趣。
2.品詞析句感知詩歌詩意美
詩歌教學,貴在引導學生理解詩的精妙之處。因此,教師應該大膽放手,鼓勵學生探究,抓住詩中關鍵的詞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斷,從而深刻地理解詩的意旨。例如,《泊船瓜洲》這首古詩,語言生動,色彩明麗,其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更是“煉”字名句。在理解詩句中,我向學生提出: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詞來代替“綠”字?學生在揣摩之后,議論十分踴躍:有的說可用“滿”字,因為“滿”字說明了春風一下子就吹遍了江南兩岸,又襯托出作者想早日回到故鄉的心情;有的說“過”字更能表達作者想早日脫離官場,返回故居的愿望……通過對問題的探究、爭論,學生逐步形成共識:還是“綠”字用得好,因為“綠”字既有色彩,又把看不見的春風寫得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給人以強烈的動感。通過教師抓住關鍵詞語品析探究,促進了學生對詩句的深層理解。
3.創境想象感悟詩歌意境美
小學課本中的許多詩歌,情境自然而寓意深遠,詩句精簡而情感豐富,這就給欣賞者們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因此,在小學詩歌教學中要積極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想象。一個好的情境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從而感悟詩歌的意境之美。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如語言創境、朗讀創境、音樂創境、圖畫創境、媒體創境、實踐創境等。
4.拓展延伸重建詩歌美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里尤為重要。”“審美是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它讓對象保持它的自由和無限。”詩歌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也要體現出這樣的特點。詩歌只是提供了一個較為模糊的、概括的總體形式框架,學生只有通過主體性的參與,填補圖式結構中的空白,把不確定的意象確定下來,才能重建起具體的意象體系。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領會詩意的基礎上去說、去寫。例如,在學過《宿建德江》后,有位學生就這樣寫道:夕陽西下,“我”慢慢地劃著小船停泊在煙霧迷蒙的沙洲邊,陣陣江風夾著絲絲涼意襲來。“我”站在船頭不禁泛起思鄉的愁緒。放眼遠望,空曠的原野沒有邊際,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還要低。俯身近看,江水清澈,圓圓的明月離我那么近,仿佛日夜思念的親人就在身旁。可見,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學生就能用優美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理解。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詩歌教學將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學素養和古文知識的學習,注重詩歌教學方法的研究,我們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對詩歌教學的要求,才能讓這種無價的文化財富,真正得以繼承,并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文教學對話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家新.談新理念下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2005,(2-3).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出版社,2000,1.
[4]陳艷.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探索——以詩歌教學為例.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6,(21).
(作者單位:江蘇通州市海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