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中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能有效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益,激活學生學習英語的激情與潛能。課堂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
[關鍵詞]:英語教學 主體性理論 教學運用
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學生的素質發展離不開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學生如果對學習缺乏責任感和熱情,不善于獨立思考,是不能取得包括學習素質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即教學中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英語綜合素質有效途徑。
一、主體性理論的理解
主體性是主體在主客體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本質屬性。教育中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主體意識的指導下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能動性。很多專家以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來概括主體性,其中自主性側重于主體權利,表現為主體對活動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動性側重與主體能力,表現為主體活動的自覺選擇和參與;創造性是人的能動性、獨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體性發展的最高表現?,F代社會的開放、發展要求重視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使其具有主體性是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需要。
過去我們把師生關系定位在以“教師,課本”為中心的認識上。在這種關系定位的基礎上,我們一直認為教師是真理和知識的化身,教師的使命是給學生空蕩蕩的大腦中裝知識,“滿堂灌”便是自然而然的了。于是,教師以自己的思考取代了學生的思考,學生把教師的思想做自己的思想,這種“越俎代庖”勢必使學生的主體意識淡化,學習被動;教師則注重自己的“教”,而經常忽視學生自己去鉆研、領悟和感受的過程,這種教學其實就是教師按照實現的“腳本”來演戲的“教學表演”。與此相反,主體性思想要求教師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
二、主體性理論的運用
1.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主體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體性教育強調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把學生看作是簡單的認知體,要把他們看成是完整生命的人;不能把學生的大腦看成容器,要看成一口蘊藏豐富水源的深井,教師的使命就是引導學生挖掘這口井。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教師更重要的是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讓他們懂得教師只是他們學習的疏導者和助學者。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從被動的接受中走出來,把自身當作認知的對象。
經調查研究發現,影響外語學習的幾個主要因素是:動機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動機,使其在主觀上產生動力,要讓每位學生認識到自己即是“I”也是“me”,教師要幫助學生強化“I”的主體意識,幫助“I”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提出適當的要求,督促他們主動學習,以此發展學生的自主性。
2.培植學生英語學習的主體情感
培植學生的主體情感,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情感,營造一種愉悅、寬松、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是學生學習情緒的引導者。因此,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上課充滿信心,帶著輕松自信的情緒走進課堂,以良好的情緒影響學生。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充滿信心,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多看學生優點。當學生出現發音、害羞而不敢開口,當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錯用語句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諒解和適度的寬容,不要怪他們不能如教師所愿,而要引導他們、鼓勵他們,是他們在自己的學習中,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加信心,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創設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培養學生的興趣,前提就是讓學生不斷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和幸福,要讓學生感到學英語不是件苦差事。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沒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它心理活動如感知、記憶、思維等等都會變得軟弱無力?!辈剪敿{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嶋H上,興趣是一種積極的認知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要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持久的興趣,是促其主體性發展的基礎條件。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師可從多種教法入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情景教學法,利用電教手段和直觀教具形象地、有層次地將所學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將傳統教學媒體(如語言、教材、板書、實物、掛圖、模型等)與現代教學媒體(如電視、錄像、錄音、計算機等)相結合,強化學生的視聽感覺,盡量做到能聽的讓他們聽,能看的讓他們看,能摸的讓他們摸,充分發揮多種器官的作用,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引發興趣,激發求知欲,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中滿懷激情地學習,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另外,要想使學生獲得持久的樂趣,還要讓學生感受到學會的樂趣,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小環節,多臺階;多變化,勤鼓勵”,即將每個教學環節化解為幾個小環節,且做到易精易小,每個小環節都緊扣教學內容,其做到環環相扣,層層接近,為學生搭好學會的臺階,讓他們感受到會學的樂趣。
3.設計英語課堂的主題活動
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是通過活動表現的?;顒邮歉陆虒W觀念,開創英語教學新局面的一個重要支撐點?;顒邮寝D變教學方式的關鍵。組織活動要了解主體、客體、環境等方面的情況。主體情況指學生的認知水平、英語基礎;客體情況指英語特征、教學的目的和內容;環境指英語輸入和輸出的外部條件。精心設計主題活動就是要根據階段性教學要求,把主體、客體、環境等方面情況聯系起來,并尋找出三者間相互作用的最佳連接點,使學生能夠參與,樂于參與并在參與中得到聽說讀寫方面的有效訓練。
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時要考慮以下幾點:(1)呈現活動的設計要以舊帶新,在復習舊課的基礎上創造情景,呈現新的教學內容,要力求生動形象,使學生處于積極狀態。(2)練習活動的設計要多層面,要考慮不同程度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可能性,要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練習活動。無論在學習內容還是在參與形式上,都要讓不同層面的學生有一個機會可鍛煉,可自我展示。(3)交際活動要從頭抓起,從培養交際意識到交際能力要循序漸進,教師要善于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師生活動、生生活動,是交際活動在模擬的或課堂教學本身真實的環境中展開。
三、主體性理論運用注意點
1.注意學習氛圍的營造。課堂中一定有一種民主平等活潑的學習氛圍。學生在此學習氛圍能夠自由地激活思維,對于他們英語知識的發展,創新精神的培養大有益處。
2.注意學生自信心的保護。青少年都有被人注意和尊重的心理特點。我們對于他們的日常交流應予以關注并多予以表揚,讓他們感到別人對他的學習的理解與關注。
3.注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情感態度與審美價值觀的培養,也是我們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為此,我們應該依據學習文本與生活實際,讓他們從中獲得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總之,英語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學”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研究學法”為重心,并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江陰市云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