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學習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新課改要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得到發展。要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走進今天的小學課堂,合作學習己經成為一種時尚,但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的較多,存在諸多問題。本文旨在通過這些問題,提出合作學習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合作學習 課堂教學 合作技能
學會合作是當代人需要培養的一種重要素質和基本能力。從小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技巧,促進其社會適應性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走進今天的小學課堂,合作學習己經成為一種時尚,但筆者通過大量的課堂觀察,發現很多教師運用合作學習這一組織形式時偏重于形式的較多,對合作學習的深刻內涵理解和挖掘不夠。盡管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但在具體實施中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如何使它發揮出最大的功效,有賴于廣大教師對課堂合作學習作更深一層的探討、嘗試和研究。只有教師對合作學習有了正確的認識,并對每一次活動設計做好精心準備,才能真正減少小組合作低效現象,提高教學效率。
下面筆者擬對合作學習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幾點建議,希望為真正提高小學課堂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提供一點借鑒和參考。
一、選擇合作的恰當時機
教師不是一遇到問題就讓學生討論,而是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合理選擇合作的契機,讓學生小組研討。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時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遇到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時開展合作學習;在探究、發現規律的時候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進行概念辨析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生思維受阻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新知識運用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二、科學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往往以同桌或前后左右的幾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分組過于簡單,組員分工也不明確。分組隨意,合作無序是無法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所以,教師要掌握分組的原則,要組員明確分工并相互依賴,科學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首先,教師要掌握“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分組的原則。所謂異質分組,就是把學習成績、能力、性別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4至6名學生分在一個合作小組內。這樣,小組內的學生之間在能力、個性、性別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補的,便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由于各小組是異質分組,這樣就使得各小組間是同質的,為各小組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其次,組員要明確分工并相互依賴。小組合作學習中必須明確每個組員的個人責任,以實現小組成員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合作,根據學習活動需要各個小組設組長、記錄員、匯報員、聯絡員等。每個成員必須明確各自所擔任的角色,明白該為小組做什么。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才能使小組成員全員參與,并明白各自應該承擔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務,使合作學習有序又有效地進行。
三、更新觀念,轉變角色
教師還需要對原本固有的角色進行重新認識、重新定位,以多重角色身份出現在課堂教學活動中。
首先,教師應成為研究的導師。這里的“導”,包含著“知識的引領”和“活動的組織”兩個方面。既然新課程指出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那么我們就有義務引導,維持和促進學生合作活動能夠持續地進行下去。
其次,教師應當成為合作的伙伴。在學生合作的時候,教師要適當的把自己也融入其中,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意見,這對于學生的內心沖擊力會非常大。他們會認為心目中居高臨下的老師怎么也會和我們一起討論呢?心中的興奮、激動是無法形容的,此時的老師與其說是一名伙伴,不如說是一股力量。給了學生不竭的研究動力,伴隨他們走向成功。
四、有效組織,合理調控
首先,合作學習前要讓學生獨立思考。有的教師一提出示問題,馬上進行合作學習,這時學生還沒有獨立思考,討論肯定不夠深刻,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首先要給學生一個緩沖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深入的獨立思考,一旦學生經過了自己醞釀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學生才能有話可說,有觀點能講,討論時才會深入,才能有心靈的交融和思維的碰撞。因此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時,一定要留給學生獨立學習思考的時間。
其次,合作學習前教師要做必要的講述,讓學生明確要求。在每次合作活動之前,教師必須明確提出本次活動的內容和要求,讓學生知道要干什么,并且要求學生認真聽清楚要求之后才能開始活動,不然的話就會造成有的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只聽見了一部分,或者根本什么都沒聽清楚就盲目地圍坐在一起,影響合作學習的效果。
此外,教師還要積極參與,及時指導。從學生分析、目標設置、任務選擇、策略匹配、教學過程展開與評估等全程把握。
五、重視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的培養
小組成員的團隊意識是合作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重點。因此,合作學習不是一種個人的學習行為,而是一種集體行為,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需要每個成員具有足夠的團隊意識和合作技能。小組成員之間必須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經常進行有效地溝通;成員們不僅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所在小組中其他同學的學習負責,要互相幫助和支持,形成強烈的集體責任感,并妥善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建設起一種融洽、友愛的親密伙伴關系。同時,學生要成功、愉快地合作,必須培養良好的交往技能,錘煉合作品格。具體做到四個“學會”: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認真傾聽他人發言;學會在眾人觀點的基礎上總結交流;學會小組成員互相欣賞。
六、及時反饋,及時評價
教師要發揮評價促進合作學習的作用,就必須對學生的合作進行及時反饋、及時評價。但評價時,要注意:評價要面向小組;評價要多形式;評價要全面。在合作學習中,對于一些有獨特見解的組,要給予積極鼓勵和贊賞。激勵的形式也要多樣化,在學習中出現的認真仔細的學習態度、團結協作、相互謙讓的精神、虛心聽取別人意見的好習慣,也要及時的進行表揚。
綜上所述,合作學習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一種有效性的策略。合作學習提高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與密度,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優良的道德品質和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只要認真學習合作學習的理論,深刻理解和挖掘合作學習的內涵,精心做好合作學習的設計,制訂科學的合作學習策略,并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時而靈活地開展合作學習,就會更加有效的開展合作學習。
參考文獻:
[1]蔡慧琴.論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05,(01).
[2]安莉軍.關于合作學習的幾點思考[J].甘肅教育,2007,(03).
[3]魯世明.合作學習應注意把握的幾個問題[J].遼寧教育研究,2005,(04).
[4]羅家平.對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索[J].湖南教育,2006,(31).
[5]王玉芳.新課改模式下課堂中合作學習的探討[J].各界文論,2007,(02).
(作者單位:遼寧大連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