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實踐探索,提出了采用講練結合、任務驅動以及合作探究等教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并靈活地運用在信息技術課教學實踐中,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情趣,培養良好的信息意識,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 任務驅動 合作探究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教師精心選擇符合教材特點、適合學生心智發展水平的教學方法并巧妙地設計教學過程是至關重要的,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信息技術教師在授課時,采用講練結合、任務驅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既能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又能培養學生具有更好地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
一、采用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信息技術課中采用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適合在機房進行,教師可以隨時讓學生練習。具體做法就是,教師上課前要認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適合于本課的演示型教學課件,考慮好什么時候該講課,什么時候該讓學生練習;教師講課時,通過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能統一控制學生用機,學生練習時開放學生機,教師則進行監控與個別的指導。這種方法具有實效性,學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學過程是雙向的,可以通過電子教室與教師進行交流。如《我是小小書法家》這一課,在講授“用自選圖形畫一個畫軸時”時,教師在控制臺(教師機)上播放課件——畫畫軸的步驟及方法,教師邊播放邊講解后,打開工作站(學生機),引導學生在畫布上畫畫軸。通過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輕松愉快地學會了“自選圖形”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了自選圖形的簡單形變技巧,還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是將所需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一系列的任務之中,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它符合信息技術的層次性和實用性要求,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和技能。
“任務驅動”教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以,任務設計、編排就成了關鍵,需要依據新的教學思想、觀念和理念設計適合教材特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的教學任務。
1.情境策略
情境策略要求學生的學習能在與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類似的情境中發生。在設計任務時,要盡量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引導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使學習更直觀和形象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趣味策略
設計任務時,要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面對枯燥的事物,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如果給他們設計一個感興趣的任務,則會樂此不疲。
3.層次策略
設計任務時,要注意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認知特點和接受能力的差異,即使相同年齡段的學生,也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個體差異。將學習目標分層次,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別提出恰當的基礎目標,發展目標和開放目標。在此基礎上設計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務,要求所有學生完成基本目標對應的任務:學有所長的學生還應繼續完成后面開放性的任務。
三、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
當今世界已處于高度發展的信息時代,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面對21世紀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培養學生四種能力,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并認為學會合作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礎。由此可見,未來社會的人才必須具有較好的合作探究能力。
所謂合作探究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習,由多名學生共同合作探討研究來完成某個給定學習目標的教學方法。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每個學生學習的成功與其他同學的成功密不可分。學生間以融洽的關系、相互合作的態度,共享信息資源,共同擔負學習責任,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方式下,同學之間不再是競爭的對手,而是促進學習的幫助者。與個別化學習相比,合作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能有效促進學生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基于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差異很大的情況,采取以下步驟進行:
1.組成小組,明確分工
學生的分組在協作學習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合理的分組不僅能促進差生的轉化,還有利于優生的發展。分組的依據一般包括性別、年齡、學習成績、知識結構、社會背景、以前小組學習的經驗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組成2~5人的小組。小組成員最好有一些差異,能夠互補互助,有利于每個小組成員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彼此之間獲得更多的經驗信息。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搭配,可有利于差生的轉化,并促進優生在輔導差生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認知方式不同的學生互相搭配,有利于發揮不同認知類型學生的優勢,從而促進學生認知風格的相互影響。需注意的是,分組可以是變化的,特別是在學習的不同時期,使用不同的分組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
2.自主探索,積極協作
任務分工明確后,小組成員各自從不同方面入手,尋求相關資料來完成任務。這一階段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核心階段,學生將投入最多的時間與精力來設計、開發、探討各自的任務。教師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設計、組織與引導:
(1)創設適當的學習情境,提供必要的資源;
(2)要求學生自主探索;
(3)鼓勵學生積極協作;
(4)盡可能為學生創設成功機會,樹立“幫助學生成功”的教學觀念。
(5)倡導小組協作學習的同時,要強調組內個人之間的競爭。
3.交流體會,引導發言
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使學生把在自主探索過程中形成的初步認知和動作技能上升為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和心智技能。在這個過程中,不只是知識信息的交流與研討,更重要的是語言的表達、思想的溝通、情感的交流和性格的磨合。這一階段可以讓學生擔任“教師”的角色,在“教”別人中學習。教的學生能夠鞏固所學知識,進一步反思自己在知識、技能、合作能力、認知策略方面的收獲;被教的學生能夠快捷地獲得知識與技能,分享別人的成功體驗,加深同學之間的情感。但這樣的交流幫助不是直接告訴對方答案,而是講出自己碰到的困難以及處理的方法,實際就是進行經驗的交流,這樣也就不知不覺地進行了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不是應用某一單一教學方法,而是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間也沒有明顯的界限。合理、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一種學生可參與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信息素質、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努力提高自己信息技術業務水平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將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靈活地運用到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設計出靈活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只要我們用心去探索,找出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一定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的。
參考文獻:
[1]葉金霞,白春章.息技術.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7.
[2]唐靜.揚長避短 努力提高多媒體教學的成效.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1).
[3]王紅玲,張軍.多媒體課堂教學研究.中國科技信息,2006,(8).
(作者單位:遼寧凌源市朝陽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