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教育理念追求“以人為本”。筆者試圖從“以人為本”中“人”的發展的角度,分析這一管理理念的目的。
[關鍵詞]:現代教育管理 教育理念 轉變
現代教育理念不僅影響教師的教育行為,也影響教師的學習行為,凡是能夠激起教師對教育現實產生思考的知識,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就高,學習效果也好。在整個教育發展鏈中,教師的教育觀念始終是一個重要因素。改進教師的繼續教育,首先應該從改進教育理念做起。因此,現代教育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代教育理念追求“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所說的“人”是多元的,既包括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還包括管理的人文環境。就學校而言,“以人為本”涉及到的“人”有學教職工、學生、家長等,這些人對學校管理的質量都有重要的影響,筆者試圖從“以人為本”中“人”的發展的角度淺析這一管理理念的目的,即管理要開發人、創造人、提高人和完善人。
作為學校領導,不能僅要求教師去做貢獻,更要創造條件,幫助教師不斷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體現生命的價值,使教師有成就感。同時,還要尊重教師、信任教師、理解教師、愛護教師,盡力為每一位教師提供和創造展示自己、體現自身價值的機會,滿足教師被尊重感和歸屬感等需要。讓教師真正體驗到“我是學校的一筆財富,我的價值體現在對學校的貢獻度上”、“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人生價值。那么,作為學校領導,如何讓教師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呢?筆者認為要做到五個轉變。
一、管理行為的轉變
以往,我們的學校管理工作通常是“領導說了算”。校長“唯權至上”,忽略教師的感受,這樣不僅破壞了教師工作的獨立性,消磨了教師的個性,還忽視了教育管理的人文因素,從而造成學校人際關系緊張,束縛甚至壓抑了教師群體的創造性。因此,筆者認為首先要完成從“權”到“情”的轉變。
管理者要實行“情治”,工作由“強加”變為“委任”。通過調整管理行為,創造一個為促進教師發展服務的教學管理環境,使教師“心服”、“心樂”,讓教師群體活得高興、干得痛快、干出名堂。
然而,下放權利并非放任自流,也不是一切決策權都下放。按照決策內容的不同,我們將決策分為技術決策、管理決策和戰略決策。技術決策是關于工作本身的決策(如教學決策);管理決策是確保學校管理順利運轉的決策(如教育獎懲);戰略決策是確定學校發展方向的決策(如學校規劃)。一般來講,技術決策下放的程度可以高一些,而管理決策和戰略決策下放的程度應該低一些。
二、管理方式的轉變
筆者認為,教學管理的核心是對教師工作積極性的調動。對教師而言,好的教學管理不再是一種外在的約束,而是一種促進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因此,作為現代教育管理者要從根本上完成管理方式的轉變,學會“放”。
這里的“放”,也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有的放矢,不搞“齊步走”、“一刀切”,要根據教師的個性專長,留出工作彈性和空間,如不應強求備課形式的劃一;不必苛求課堂結構的完整等,對象有別,要求不同。由于教師具有自主性,他們不愿受制于一些刻板的工作形式,如固定的工作時間和固定的工作場所,而更喜歡獨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張力的工作安排。并且,教師從事的是思維性的工作,固定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可能會限制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學校應制定彈性工作制,在核心工作時間與工作地點之外,允許教師調整自己的工作時間及地點,以把個人需要和工作要求之間的矛盾降至最小。
此外,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辦公手段的完善也正為彈性工作制的實施提供了有利條件。通過互聯網,教師可以隨時在家與學校聯絡,并傳輸信息和數據,學校領導也可借此向教師進行指導,從而避免管理失控現象發生。
三、工作分配的轉變
教師的工作性質有其特殊性,與一般工作人員相比,教師更在意自身價值的實現,并強烈期望得到學校和家長的認可。他們并不滿足于被動地完成一般性事務,而是盡力追求完美的結果。因此,他們更熱衷于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把克服難關看作一種樂趣,一種體現自我價值的方式。
現代教育管理者要賦予教師挑戰性的工作,讓教師工作豐富化。工作豐富化是對工作內容和責任層次基本的改變,旨在向教師提供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工作豐富化是對工作責任的垂直深化。它使得教師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有機會獲得一種成就感、認同感、責任感和自身發展。但在實施充實工作內容過程中,應遵從下列五個原則:
(1)增加工作的責任和難度;(2)賦予教師更多的責任;(3)賦予教師自主權;(4)將有關工作業績及時反饋給教師;(5)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
在教師當中,一部分人希望通過努力晉升為學校領導;另一部分人卻只想在專業上獲得提升。因此,學校應該采用雙重職業途徑的方法,來滿足不同價值觀教師的需求,但必須使每個層次上的報酬都將是可比的。
四、溝通的轉變
溝通對于學校提高教師忠誠度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溝通能對教師起到激勵作用。管理能通過教師的業績反饋來強化教師的積極行為,這就是強化激勵作用;管理層通過教師目標完成狀況的反饋來激勵教師向學校目標前進,這就是目標激勵作用。
其次,溝通有利于教師的情緒表達。對于教師來講,學校是表達自己的挫折感和滿足感的主要社交場所。因此,溝通提供了一種釋放情感的情緒表達機制,并滿足了教師的社交需要。同時,良好的溝通環境,還可以起到教師知識共享、信息交流互補的作用。教師在溝通中既是知識和信息的提供者,又是知識和信息的吸收者,他們彼此學習,互相提高。
五、對教師情感的轉變
作為教育管理者要積極主動的關心教師,讓教師忠誠于教育事業。
關心教師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卻是從來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我國很多出色學校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中,一直強調遵循的“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的原則,說的就是關心教師,但在現實中,一直是說得多,做得少。
首先,學校應該關心教師的健康狀況。由于教師從事的是腦力勞動,缺乏應有的鍛煉和娛樂,因此,長期下來健康狀況就會受到威脅。
其次,學校應關心教師的家庭生活狀況,要盡力幫助教師達到工作和家庭相互平衡。這樣,學校教師就可以在工作之前、當中或者之后高效率地干完自己的“私事”,從而有更多的時間、更集中的精力從事工作。還需在教代會上向教師解釋教師工作的艱辛,并希望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這樣可以促進教師個人及其整個家庭對學校的忠誠,對教育事業的追求。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特別快,教師的技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老化。學校應加大對教師培訓和開發的投資,為教師提供受教育和不斷提高自身技能的學習機會。國家教育部已制定了教師繼續教育、終生教育計劃,從而使教師具備了終身就業能力。但我們不應把師資培訓看成僅僅是國家教育部門的問題,我們更應該從校本出發,開發好教師資源,為教師前途提供發展空間的同時,也是為學校明天的長遠發展做規劃。
作為現代教育管理者,一定要努力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完成教育理念的轉變,為廣大教師護好航,為新一代學生領好路。
(作者單位:廣東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新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