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我院畜牧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和《飼料生物技術》課程自身的特點,對《飼料生物技術》課程的教學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飼料生物技術》課程 教學體系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飼料生物技術》作為一門研究應用型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研究性及應用性。隨著資源的匱乏、飼料工業的不斷發展和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用生物技術來深化和改造飼料的應用是當今飼料工業發展的主要趨勢。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飼料生物技術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隨時關注飼料工業和生物技術巨大變革與發展狀況,不斷調整教學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尤其是動物生物技術和營養飼料專業的學生,在課時少、班容量大及專業背景不同的條件下,如何共享動物科學專業平臺,提高飼料專業的深入性、動物生物技術專業的針對性,提高教學質量,則是《飼料生物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所需探討的問題。
一、適應社會經濟和飼料工業發展需要,更新教學內容
《飼料生物技術》作為一門飼料科學與生物技術的交叉學科,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目前,在一些農業高等院校中已經開展了這門課程,如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和西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等。中國農業大學專門成立了飼料生物技術實驗室,并作為國家“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研究基地以及國家“985工程”動物營養學科技創新平臺的研究基地之一。東北農業大學也把動物營養原理與飼料生物技術作為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也于“十五”期間,不失適宜地圍繞動物營養工程與生物安全關鍵技術研究,重點建設了動物營養需要與飼料生物技術。
二十幾年來,我國飼料工業發展突飛猛進,目前飼料產量躍居世界第二位。養殖業和飼料工業的持續發展,導致新的需求出現。針對動物食品安全、養殖環境污染和飼料資源缺乏等問題,研究和開發安全、高效、環保型飼料原料和飼料添加劑,利用生物技術改造傳統飼料工業已成現代飼料工業發展的需要。加強生物技術在飼料工業中的使用,對提高飼料轉化率、促進畜禽生長發育、提高養殖產量,將起巨大的作用。
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飼料生物技術》課程教學體系與內容,補充新知識。如在飼料原料生產部分,在基因工程、染色體工程、細胞工程基礎上增加轉基因及克隆技術的內容,改良飼料原料的營養性能;結合綠色養殖運行態勢,在飼料用酶制劑、氨基酸、維生素、藥物飼料添加劑、新型飼料蛋白資源產品等方面加大介紹酶制劑的開發與應用、合成氨基酸的開發與應用、替代抗生素如抗菌素、甘露寡糖的開發與應用、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開發與應用等;在新型飼料蛋白的生產部分,在原有魚粉和豆粕應用開發的技術基礎上增加血粉利用、單細胞蛋白以及黃豆擠壓加工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在畜牧業環保上,在沼氣發酵技術基礎上增加利用工農業廢棄物生產單細胞蛋白的應用與開發;在飼料添加劑上,在以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為主的預混料基礎上增加中草藥的開發與應用、活菌制劑如益生素的開發與應用;對全自然化飼料方面,增加酵母菌和乳酸菌的開發與利用;在動物生產系統方面,增加分子營養和生長調控方面的內容,介紹動物采食調控與肉品質形成的分子機制;在生物安全方面,增加生物制品的上市和專利申請的概況,介紹國際社會對生物制品的評論和做法等。
二、結合專業特點,調整教學體系
動物生物技術、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不同專業的學生對飼料生物技術的要求有所不同。動物生物技術專業,對生物技術學課程的學習要求較高,除了全面掌握生物技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外,還要了解更深層次的生物技術理論、更廣泛的生物技術方法以及動物生命理論研究前沿問題;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對動物營養課程尤其是飼料科學的學習要求較高,除了全面掌握營養與飼料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外,也要了解更全面的動物營養需求理論及飼料配方設計;由于兩個方向側重點的不同,而作為動物科學類專業人才的通用性和綜合性,飼料生物技術課程正是生物技術與飼料科學的交叉學科,起到了連接兩者專業的橋梁學科。飼料生物技術課程為動物生物技術類學生確定了研究和應用的方面,為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學生拓寬了知識范圍和應用深度。因此,在教學體系中根據不同的專業作相應的課程調整和側重點。
三、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創造性培養
1. 重新規劃飼料生物技術課程體系。飼料生物技術課程體系分為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創新訓練三個方面。根據不同的本科專業的教學定位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需求,設置 “基礎、前沿、綜合設計、研究創新”四個層面的飼料生物技術課程體系,實現課程體系的模塊化和多元化。其中,基礎涉及飼料生物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性教學,遵循“少而精”的原則,突出宏觀基礎內容的教學;前沿涉及飼料生物技術的科技成果和飼料工業與生物技術發展狀況的教學;綜合設計是培養學生進行飼料生物技術綜合分析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研究創新是對飼料生物技術類有關創新研究領域項目,由學生自由申請和實施,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2.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應用多媒體、校園網、以及輔助教學軟件(CAI)為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教師講授飼料生物技術提綱挈領,講清問題的緣由、解決問題的思路、得到的結論及其應用場合,在有限課時內增加飼料生物技術信息量,為學生自學提供有益的指導。增加討論式教學講授時數,激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參與飼料生物技術所涉及的研究、應用內容和發展狀況。
3.實行理論、實踐與科研互動。理論教學往往很抽象,很難理解,學生覺得枯燥無味,不如現場觀察理解生動、記憶深刻。完善教學和實踐環節的建設,逐步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步。飼料生物技術作為研究與應用并重的學科,專業教師涉及和承擔了大量飼料生物技術研究方向和科研課題。比如動物營養免疫與生物技術、畜禽營養需要與配合飼料技術、分子營養與生理調控以及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等。將科研引入課堂教學,把科研課題的構建思路、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向學生們加以介紹,通過自身科技創新,利用科研課題中的部分實驗作為本科生實驗課教學的內容,由原來的驗證性實驗轉變為驗證性實驗與設計性實驗結合進行,在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他們能夠掌握更深層次的實驗技能,開闊眼界、拓寬科研思路,將學生帶入學術前沿,更好地承擔創新人才培養的任務。
參考文獻:
[1]田萍.生物技術在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中的應用.安徽農業科學,2007.374-375.
[2]王偉青.現代生物技術在開發飼料資源中的應用與發展前景.畜牧與飼料科學,2008.14-16.
[3]陳翠玲.動物營養與飼料課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職業,2008.33-34.
[4]汪善鋒等.高職《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課程模塊化教學改革.職業技術教育,2008.38-39.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